三汊城
在今山东陵县东南。《新唐书·李师古传》:“棣州有蛤盐池,岁产盐数十万斛。……蛤为纳所据以专利……纳乃筑垒德州南,跨河以守蛤,谓之三汊。”后王武俊“率兵取蛤、三汊”。德宗遣使者谕武俊罢兵,“师古亦隳三汊”。
在今山东省陵县东南。唐代棣州有蛤盐池,岁产盐数十万斛,为李纳所据以专利。纳筑垒德州南,跨河以守蛤,谓之三汊城。《资治通鉴》:贞元八年(792年),纳子李师古袭位,冀帅王武俊引兵“将取蛤及三汊城,师古遣赵镐将兵拒之,上遣中使谕止之”,即此。
在今山东陵县东南。《新唐书·李师古传》:“棣州有蛤盐池,岁产盐数十万斛。……蛤为纳所据以专利……纳乃筑垒德州南,跨河以守蛤,谓之三汊。”后王武俊“率兵取蛤、三汊”。德宗遣使者谕武俊罢兵,“师古亦隳三汊”。
在今山东省陵县东南。唐代棣州有蛤盐池,岁产盐数十万斛,为李纳所据以专利。纳筑垒德州南,跨河以守蛤,谓之三汊城。《资治通鉴》:贞元八年(792年),纳子李师古袭位,冀帅王武俊引兵“将取蛤及三汊城,师古遣赵镐将兵拒之,上遣中使谕止之”,即此。
即今云南东川市乌龙乡(乌龙街)。清于此置乌龙汛。
即今江西修水县东北梁口。《清一统志·南昌府二》: 梁口市 “在义宁州东四十里。旧置税场”。
即九稚。又作九离。即今马来西亚马来半岛东岸之朱盖。《梁书·诸夷·中天竺国》: “从扶南发投拘利口,循海大湾中正西北入历湾边数国,可一年余到天竺江口,逆水行七千里乃至焉。” 宋郑樵 《通志》 卷 198
一名赫色勒河。即今新疆拜城县东克孜勒河,为渭干河支流。清宣统 《新疆图志》 卷70:和色尔河 “源出拜城县东北四百五十里之大达巴尼岭,西流三十里至伯什克摆草场,又西流一百六十五里至阿尔通伙什卡,折而南
春秋时齐地。在今山东境内。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:齐景公“将欲以尼谿田封孔子”。
在今江苏南京市北。《陈书·宣帝纪》:太建十一年(579),帝“幸大壮观阅武”,即此。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北。《陈书·宣帝纪》:太建十一年(579年),帝“幸大壮观阅武”,即此。
明洪武三年(1370)改兴和路置,属北平布政司。治所即今河北张北县。四年(1371)废。明洪武三年(1370年)以兴和路改置,治高原县(今河北张北县)。属北平布政司。辖境小于兴和路。后省。
即吐蕃。《元史·释老传》:元世祖“乃郡县土番之地,设官分职,而领之于帝师”。此指今西藏。即“吐蕃”。
即今四川越西、甘洛二县境之越西河、漫滩河、尼日河。为大渡河支流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4越嶲卫军民指挥使司: 罗罗河 “在卫南二十三里。有三源,皆出吐蕃界,合为一,东流入境。又东北合鱼洞河而入大渡河”。
即今陕西麟游县西北花花庙乡。清乾隆《重修凤翔府志》卷2:花花镇在“县西北一百四十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