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迤
明时云南省以昆明为中心,分为迤东、迤西两部分。迤东包括今滇东及滇南,迤西即滇西。清初置迤东、迤西两道,乾隆时分迤东道为迤东、迤南两道,迤南专辖滇南,合称三迤。
明时云南省以昆明为中心,分迤东、迤西两部分。迤东包括今滇东及滇南,迤西即滇西。清初置迤东、迤西二道,乾隆时分迤东道为迤东、迤南二道,迤南道专辖滇南,合称三迤。
明时云南省以昆明为中心,分为迤东、迤西两部分。迤东包括今滇东及滇南,迤西即滇西。清初置迤东、迤西两道,乾隆时分迤东道为迤东、迤南两道,迤南专辖滇南,合称三迤。
明时云南省以昆明为中心,分迤东、迤西两部分。迤东包括今滇东及滇南,迤西即滇西。清初置迤东、迤西二道,乾隆时分迤东道为迤东、迤南二道,迤南道专辖滇南,合称三迤。
战国时赵邑,在今山西方山县南三十五里南村。《战国策·赵策一》: 知伯 “使人之赵,请蔡皋狼之地”。《史记·赵世家》: “孟增幸于周成王,是为宅皋狼。” 皆此。西汉置皋狼县。古邑名。战国赵邑。治今山西省
即今浙江岱山县南部秀山岛。本为兰、秀二山。《清一统志·宁波府一》 “岱山”条:“相近有兰山、秀山。皆可垦田。”清光绪时二岛筑堤相连,故合称兰秀山。
元至治中 (1321—1323) 置,属漳州路。治所即今福建平和县东南南胜。后至元三年 (1337)移治今平和县 (小溪镇)。至正十六年 (1356) 改名南靖县,并徙治双溪之北,即今福建南靖县东北靖
即今江西吉水县东南水南镇。1931年中央革命根据地置公略县治此。
三国吴置,属建安郡。治所在今福建福州市。西晋太康三年 (282) 改置原丰县。《宋书·州郡志》 晋安太守: “原丰令,晋武帝太康三年,省建安典船校尉立。” 《元和志》 卷29福州:“吴于此立曲 (典)
元置,属定元府。治所在今贵州贵阳市南二十里(一说在罗甸县东北)。后废。
在今四川什邡县境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67什邡县: 青竹堰 “在县境。《志》 云: 县有上下雒口、跑马、杨村等堰凡二十处,皆引雒水以溉田”。
在今山西阳城县西北芹池乡。清同治《阳城县志》卷4:芹池铺在“县西四十里”。
唐永徽二年 (651) 置羁縻州,属茂州都督府。治所在今四川汶川县西南邛崃山附近地区。后废。
①即今福建建宁县南均口乡。清有把总驻此。②即今湖北丹江口市。《水经·沔水注》:“均水于县入沔,谓之均口也。”在今湖北省丹江口市西,当古均水入汉水处。《资治通鉴》:东晋永和十年(354年)桓温伐前秦,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