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坝
宋废鲁阳五堰,改建为东、西两坝。故址在今江苏高淳县东坝镇。《清一统志·江宁府三》 “五堰”条引明韩邦宪《东坝考》:“太祖初都金陵,以苏浙粮道自东坝入,可避江险。洪武二十五年复浚胥溪河为运道,建石闸起闭,因置广通镇。又凿溧水县胭脂冈,引丹阳诸湖之水会秦淮以入江,于是苏浙运道,经东坝直达金陵。永乐初,运道废,改筑土坝,自是宣、歙诸水希入震泽。嘉靖三十五年,倭入寇,商旅多由坝上行,复于坝东十里许,古分水堰处,更筑下坝,谓之东、西二坝,而统名曰东坝。自是两坝相隔,湖水绝不复向东矣。”
宋废鲁阳五堰,改建为东、西两坝。故址在今江苏高淳县东坝镇。《清一统志·江宁府三》 “五堰”条引明韩邦宪《东坝考》:“太祖初都金陵,以苏浙粮道自东坝入,可避江险。洪武二十五年复浚胥溪河为运道,建石闸起闭,因置广通镇。又凿溧水县胭脂冈,引丹阳诸湖之水会秦淮以入江,于是苏浙运道,经东坝直达金陵。永乐初,运道废,改筑土坝,自是宣、歙诸水希入震泽。嘉靖三十五年,倭入寇,商旅多由坝上行,复于坝东十里许,古分水堰处,更筑下坝,谓之东、西二坝,而统名曰东坝。自是两坝相隔,湖水绝不复向东矣。”
即今四川汶川县西南三江乡。以地处中河、西河、黑石河汇合处而名。民国《川西边事辑览》第八编:水磨沟至三江口, “此地为汶川巨市,居民约一百余家。过此,即人家稀少”。清代征大小金川,一路军由此而进。
1913年析大关县置,后属云南滇中道。治所在盐井渡 (今云南盐津县城南郊的老街)。1917年改盐津县。
在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 (故江陵县城) 东南三十里长江东岸。南朝宋刘义庆 《世说新语· 排调》: “顾长康作殷荆州佐,请假还东。尔时例不给布帆,顾苦求之,乃得。发至破冢,遭风大败。” 即此。在今湖北省江
即今四川綦江县南綦江上游松坎河。以流经贵州桐梓县松坎得名。《清一统志 ·重庆府一》:南江 “在綦江县东,自贵州遵义府桐梓县流入。……《府志》: 綦江有三源……一自桐梓县松坎,流五十里; 又自仁怀县李汉
①秦置,属陈郡。治所即今河南新蔡县。西汉属汝南郡。西晋属汝阴郡,惠帝时为新蔡郡治。北齐为广宁郡治。隋开皇十六年 (596) 改为广宁县,为舒州治。仁寿元年 (601) 改为汝北县。大业三年(607)
即今四川昭觉县西南四开乡。民国《昭觉县志》卷2:四块坝“平原沃壤,地气温和,汉夷杂居,宜设县佐”。即此。
秦置,属沛县。在今江苏沛县东。汉高祖刘邦曾为泗水亭长。《史记· 高祖本纪》 正义引《括地志》: “泗水亭在徐州沛县东一百步,有高祖庙也。”在今江苏省沛县东。汉高祖刘邦曾为泗水亭长。
①即今河南信阳县游河。《水经·淮水注》:油水 “出 (平春) 县西南油溪,东北流径平春县故城南,……又东北注于淮”。《清一统地 ·汝宁府一》:游水 “在信阳州西五十里,合白鹭水,至卓斧山下入淮”。②一
在今四川梓潼县西北。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 剑州阴平县:“有十八陇山, 山有陇十八也。”《寰宇记》卷84阴平县:十八陇山“在县西南五十里,高千余丈,冈峦连属十八垅,因以为名。十二垅在绵州昌明县界,六垅在当
即今福建宁德市东三沙湾内三都岛。清光绪二十四年(1898)自辟为商港。旧有县佐驻此。在福建省东北宁德市东部海上、三沙湾中央。因明代设第三都,故名。面积24.7平方千米。由火山岩、花岗岩构成,最高峰黄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