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头条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两河口

两河口

①即今安徽六安市西南西河口乡。当东淠河与西淠河汇流处,称西两河口。清同治《六安州志》卷5:两河口在“州南八十里”。

②亦称东两河口。即今安徽六安市南东河口镇。明万历《六安州志》卷2《津渡》:两河口在“城南七十里”。

③即今湖北应城市东北二十六里两河口镇。民国《湖北通志》卷73《兵事》:清同治五年(1866)十二月,熊登武击捻军于“两河口,败之”。

④在今湖北竹山县西南四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9竹山县:两河口“在县西南四十里。官渡、柿河二水合流于此”。清有把总驻防。

⑤在今四川古蔺县东。清光绪《续修叙永永宁厅县合志》卷2:两河口“在(古)蔺东一百六十里。现移巡检司驻此”。

⑥即今四川小金县北一百零五里虹桥沟与抚边沟交汇处的两河乡。民国《川西边事辑览》第八编:两河口“居民约百余家,为绥抚及卓松各土之中枢,抚北之巨市也。由芦秆桥至此凡一百四十里,南至抚边九十里,西经德尔扎山至绥靖二百四十里,北越梦笔山至卓克基约一百余里”。以地当虹桥河与抚边河交汇处而名。1935年6月,红一、红四方面军会师懋功(今小金县)后,26日在此关帝庙内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,通过了《关于一、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》,否定了张国焘要红军向川康藏少数民族地区退却的错误主张,指出两军会合后的战略方针是:“集中主力向北进攻,在运动战中大量消灭敌人,首先取得甘肃南部,以创造川陕甘苏区根据地”。史称“两河口会议”。

⑦即今四川喜德县东南两河口镇。民国《西昌县志》卷9:《周达武征剿建南夷匪碑记》云:清同治八年(1869)七月,“商请李、丁两军由甘相营取道两河口,九日进军交脚、竹黑”。

⑧即今四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南两河镇。清同治《酉阳直隶州志》卷2:两河口场在“治北一百五十里”。附近有太平洞,可容万人,光绪三十三年(1907)知县刻“奇景天开”四字。

⑨即今四川通江县北两河口乡。1933年1月川陕革命根据地在此置赤北县。


(1)集镇名。(1)在云南省彝良县北部。两河乡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230。因地处龙洞河与黑水河汇合处,故名。产玉米、小麦、豆类、薯类、烤烟、天麻、竹笋、木漆等。手工业品有杉木箱。有公路通县城。(2)在甘肃省宕昌县城东南部、白龙江与岷江交汇处。属沙湾镇。人口700。因地处两河交汇处,故名。盛产花椒。212国道经此。为两郎公路起点。(2)村名。在四川省小金县北部。1935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,中共中央在此召开政治局会议,批判张国焘的逃跑主义和退却路线,决定红军继续北上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周公山

    在今四川雅安市东南五里。《寰宇记》 卷77严道县: 周公山 “在县东南畔,山势屹然,有龙穴,常多阴云。耆老传云: 昔诸葛亮征南,于此梦周公,遂立庙。州县以灵验。闻伪蜀乾德六年封显圣王之庙”。(1)在安

  • 八姑荡

    在今贵州贵阳市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1贵阳府“洪边堡”条下:“又有八姑荡及平八庄诸砦,在府西北,皆诸苗窟穴也。天启初,安邦彦作乱,洪边土酋宋万化与诸苗应之,刻期复犯会城,抚臣王三善遣别将王建中等剿八

  • 成安侯国

    西汉置,属颍川郡。治所在今河南汝州市东南。东汉建武二年(26)废。

  • 云盖山

    ①在今福建龙海市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9漳州府海澄县:云盖山“在县东南,有石室,容数百人。岩岭巉峻,云气尝覆其顶”,故名。②在今湖南长沙县西南三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0:云盖山“峰峦秀丽,望之如盖。亦

  • 偰家池

    在今江西南昌市西北。《明史· 姜日广传》: 明末,左良玉部将金声桓降清,“既而反江西,迎日广以资号召。声桓败,曰广投偰家池死”。

  • 咽面 (麪) 州都督府

    唐显庆三年 (658) 置咽面州,属燕然都护府。长安二年 (702) 为咽面州都督府,属北庭都护府。在今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以东。8世纪前期废。

  • 黑潭坪

    在今湖南古丈县北十五里。清置汛。有把总驻守。

  • 湖光岩

    在今广东湛江市西南湖光镇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4遂溪县: 湖光岩 “在县东南七十里。本名净湖岩。湖畔峰岭壁立,瞰湖为岩,其在湖西绝壁中者曰白云岩,宛如城门。其前湖水澄澈,人迹罕至。宋建炎中,丞相李

  • 四甲镇

    即今江苏海门市东北三十四里四甲镇。清光绪《通州直隶州志》卷1:东“八十里曰四甲镇”。在江苏省海门市中西部、三余竖河与老运河两岸。面积60平方千米。人口6.2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四甲,人口 8500。初名四

  • 老桃

    春秋地名。即今山东汶上县东北桃城村。《左传》:隐公十年(前713),“公会齐侯、郑伯于老桃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3济宁州“桃乡城”条引刘煦曰:“任城有桃聚,即桃乡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