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稜县
隋开皇十三年(593)改洪雅县置,属嘉州。治所即今四川丹棱县。明曹学佺《蜀中广记》卷52丹棱县:“取多棱川之名。”大业三年(607)属眉山郡。唐武德二年(619)属眉州。元至元二十年(1283)废入眉州。明洪武六年(1373)复置,属嘉定府。十年(1377)省入眉县, 十三年(1380)复置,属眉州。《清史稿·穆宗纪》: 同治元年(1862),李永和、蓝朝柱义军与清军激战,首领蓝朝鼎牺牲于此。民国初属四川建昌道。1928年直属四川省。南宋著名史学家李焘为丹棱县人。
隋开皇十三年(593)改洪雅县置,属嘉州。治所即今四川丹棱县。明曹学佺《蜀中广记》卷52丹棱县:“取多棱川之名。”大业三年(607)属眉山郡。唐武德二年(619)属眉州。元至元二十年(1283)废入眉州。明洪武六年(1373)复置,属嘉定府。十年(1377)省入眉县, 十三年(1380)复置,属眉州。《清史稿·穆宗纪》: 同治元年(1862),李永和、蓝朝柱义军与清军激战,首领蓝朝鼎牺牲于此。民国初属四川建昌道。1928年直属四川省。南宋著名史学家李焘为丹棱县人。
即今江苏海门市。清乾隆三十三年(1768) 于此置海门厅。1912年改为海门县。1994年改设海门市。
唐方镇名。唐至德元载 (756) 升岭南五府经略使置,治所在广州 (今广东广州市)。领南海等二十二郡。辖境相当今广东大部分地区。兼领桂、邕、容、安南四管之地。辖境扩大包括今广西壮族自治区、海南省及越南
金大定二十二年 (1182) 升积石军置,治所在今青海贵德县西十里黄河南岸。辖境相当今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及尖扎、贵德、同仁,甘肃临夏、夏河等市县地。西夏迁治今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(积石镇)。《元史
又作傅昜川、博阳川、敷浅水。源出今江西德安县西北,东南流过县南,注入鄱阳湖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豫章郡历陵县: “傅昜山、傅昜川在南,古文以为傅浅原。” 师古曰: “傅读曰敷。昜,古阳字。”
即牛牧寺。在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(故江陵县城)北。
清顺治末废兴济县置,属青县。即今河北沧县北四十里兴济镇。后置兴济巡司,有把总驻守。在河北省沧县北部,处南运河、北排河交汇处。面积110.4平方千米。人口4.6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兴济,人口1.2万。古名范
南朝梁天监元年(502)置,属隆城郡。治所在今四川仪陇县东六十里斗子山。《寰宇记》卷139蓬池县:“大寅县取邑西大寅山为名。”隋属巴西郡。唐武德元年(618)属蓬州,开元二十九年(741)移治斗坛口(
即今河南南召县治。清代设巡司于此。民国改设县佐。1947年南召县徙治于此。
即今云南安宁市西禄脿镇。明洪武中置土巡检司于此。
唐长安大明宫寝殿之一。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城北龙首原上。据《大典阁本图》在太液池北岸。《长安志》云“含凉殿在太液池南”恐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