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头条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乌衣镇

乌衣镇

即今安徽滁州市东南清流河西岸乌衣镇。《清一统志·滁州》:乌衣镇“在州东南三十五里”。


在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东南部。面积168平方千米。人口4.1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乌衣街,人口 6000。得名有二说:一说老街沿河弯曲,形似乌鱼,谐音为乌衣;一说东晋谢安派谢石等领兵北上抗击前秦,士兵在此扎营,皆身穿黑衣,群众习称为乌衣。1949年置镇,1958年改公社,1975年复置镇。1992年担子乡并入。主产稻、小麦、油菜籽、棉花、蔬菜,特产大蒜。有化工、建材、轮窑、玻璃纤维、编织、塑料等厂。镇区沿清流河西岸和京沪铁路两侧略呈菱形分布。为“滁阳首镇”,市境和邻县物资集散地。京沪铁路经此设站。合宁公路经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博岭山

    在今广西灵山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4灵山县: 博岭山在 “县西南三十里。广大高耸”。《清一统志 · 廉州府》: 博岭山 “为辘轳支山,山形广博,故名。龙门水出焉。《府志》 又名泽岭”。

  • 泰州路

    元至元十四年 (1277) 改泰州军置,治所在海陵县 (今江苏泰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江苏泰州、姜堰、如皋等市地。二十一年 (1284) 改为泰州。元至元十四年(1277年)改泰州置,治海陵县(今江苏泰州

  • 三龙口

    在今安徽砀山县东南二十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9砀山县:龙扒沟在“县东南三十里。旧通汴水。明嘉靖三十八年淤。创开一派,由城东南二十五里冲三龙口”。

  • 常平墟

    即今广东东莞市东南常平镇,广九镇路经此。清光绪 《广州府志》 卷69: 东莞县 “墟市” 有常平墟。

  • 市汊

    又名新仪镇。即今江西南昌县(莲塘镇)西南市汊街。南宋范成大《揽辔录》:乾道癸已(1173)闰正月“九日宿市汊,缘岸居人,烟火相望,有东郊气象”。明设市汊驿及市汊巡司。

  • 辽东路

    元至元四年(1267)改开元路置,治所在黄龙府(今吉林农安县)。辖境西起今辽宁开原、吉林四平及松花江流域,北抵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东北黑龙江口,南及今朝鲜东北部地区,东至于海。二十三年(1286)

  • 子午谷

    在今陕西长安县南,北口有子午镇。为关中南通汉中之要道。《汉书·王莽传》:元始五年(5)秋,“莽以皇后有子孙瑞,通子午道。子午道从杜陵直绝南山,径汉中”。颜师古注:“子,北方也。午,南方也。言通南北道相

  • 长淮卫

    明洪武六年(1373)置,属中都留守司。治所即今安徽蚌埠市东二十里长淮卫镇。清废。明洪武四年(1371年)置,治今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东部、淮河南岸长淮卫镇。属中都留守司。清光绪二十八年(1902年)废

  • 越城集

    亦名月城集。即今江苏洪泽县南十里越城。《清一统志·淮安府二》: 月城集 “亦名越城集。在山阳县 (今淮安市) 西南九十里”。

  • 大力山

    即今广东郁南县东南大历山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01德庆州:大力山“在端溪县西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罗定州西宁县:大力山“高六百丈,周回二百里。上多产竹木赤籐、南漆,山势雄伟,为西境之望。《旧志》:山在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