乡县
北魏延和二年(433)改武乡县置,属乡郡。治所在今山西榆社县北三十里社城镇。太和十五年(491)移治今武乡县东十里故县乡。隋属上党郡。唐属潞州。武则天时改为武乡县,神龙元年(705)复改乡县,后又改名武乡县。
古县名。北魏延和二年(433年)改武乡县置,治今山西省榆社县西北社城。为乡郡治。太和十五年(491年)移治今山西省武乡县东故县。隋属上党郡。唐属潞州。武则天时改武乡县。神龙时复为乡县。后复为武乡县。
北魏延和二年(433)改武乡县置,属乡郡。治所在今山西榆社县北三十里社城镇。太和十五年(491)移治今武乡县东十里故县乡。隋属上党郡。唐属潞州。武则天时改为武乡县,神龙元年(705)复改乡县,后又改名武乡县。
古县名。北魏延和二年(433年)改武乡县置,治今山西省榆社县西北社城。为乡郡治。太和十五年(491年)移治今山西省武乡县东故县。隋属上党郡。唐属潞州。武则天时改武乡县。神龙时复为乡县。后复为武乡县。
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西。《后汉书·梁冀传》 说: 冀 “广开园囿,采土筑山,十里九坂,以象二崤。深林绝涧,有若自然。奇禽驯兽,飞走其间。” 《水经·谷水注》 载: “谷水自阊阖门而南,径土山东。
南朝齐置,属益州。治所在宕渠县(今四川盐亭县西北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盐亭、射洪二县地。西魏恭帝移于涌泉山,改为涌泉郡。南朝齐置,治宕渠县(今四川盐亭县西北)。以在南宕渠郡之西得名。属益州。辖境相当今四川
即今辽宁桓仁满族自治县东南五里甸子镇。清宣统《怀仁县志》卷3:“沙尖子东十五里为葡萄架岭五里甸子。”
又名常山关、飞狐口、飞狐陉、蜚狐口。在今河北蔚县东南恒山峡谷口之北口。为古代河北平原通向北方边陲的咽喉。《水经·㶟水注》:“《魏土地记》曰:代城南四十里有飞狐关。”即此。
亦名岜口隘。为明凭祥州三隘之一。在今广西凭祥市西南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1凭祥州“绢关”条引《图经》云:“又南有岌口隘。”
1913年析皋兰县置,属甘肃兰山道。治所在今甘肃景泰县西寺滩乡宽沟。1927年直属甘肃省。1933年改名景泰县。旧县名。1913年由皋兰县所属红水分县析置,治红水堡(今甘肃景泰县西红水堡)。因境内明万
在今浙江金华市西北。《清一统志·金华府一》: 紫微岩 “在金华县西北三十里金华山西。一名讲堂洞。有石室,深广十丈。梁刘孝标弃官舍其下,撰 《类苑》,人呼为书堂岩”。
在今江西安福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7吉安府安福县: 黄茆镇在 “县南七十里。有巡司,万历三年徙于县西时砻旧址,以防草寇猖獗”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武宣县北部。面积111平方千米。人口2.4万,70%壮族
秦置,属南郡。治所在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东北。东汉废。古县名。秦置,治今湖北省江陵县东北,属南郡。东汉废。
①北魏置,属泾州。治所在泾阳县(今甘肃平凉市西北四十里)。辖境相当今甘肃平凉、镇原二市县地。北周废。②北魏正光三年(522)置,治所在汧城(今陕西陇县东南等里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陇县、千阳、宝鸡等县市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