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溪山
①在今安徽黟县西北。《清一统志·池州府一》:五溪山“在石埭县西南一百二十里。上有五溪,合流而下。土地肥美,中产巨木”。
②在今安徽青阳县西三十里五溪桥,西接贵池市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7青阳县:五溪山在“县西三十里。众流环绕,与九华对峙”。又五溪水“合流而北,环绕于五溪山下,入贵池县境”。
③一名军山。在今湖南汉寿县东南。《明一统志》卷63长沙府:五溪山“吴潘濬讨五溪蛮曾营此”。
①在今安徽黟县西北。《清一统志·池州府一》:五溪山“在石埭县西南一百二十里。上有五溪,合流而下。土地肥美,中产巨木”。
②在今安徽青阳县西三十里五溪桥,西接贵池市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7青阳县:五溪山在“县西三十里。众流环绕,与九华对峙”。又五溪水“合流而北,环绕于五溪山下,入贵池县境”。
③一名军山。在今湖南汉寿县东南。《明一统志》卷63长沙府:五溪山“吴潘濬讨五溪蛮曾营此”。
元至元中改袁州置,治所在宜春县 (今江西宜春市)。辖境相当今江西宜春、萍乡二市及分宜、万载县地。至正二十年 (1360) 朱元璋改为袁州府。元至元中升袁州为路,治宜春县(今江西宜春市)。属江西行省。辖
春秋戎邑。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南。《左传》: 僖公十一年 (前649) 夏,“扬、拒、泉、皋、伊、雒之戎同伐京师,入王城,焚东门”。杜注: “今伊阙北有泉亭。”
在今贵州盘县特区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1普安州 “亦资孔驿” 条下: “湘满驿在州治南。”
清科布多参赞大臣管部之一,统于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副将军。和硕特为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,明末,其一支徙居西北。乾隆三十七年 (1772),首领蒙衮率部来归清朝,附新土尔扈特部游牧。五十七年,定牧哈弼察克河
①唐贞观十四年(640)改高昌国交河郡置,属西州。治所在交河城(今新疆吐鲁番市西北二十里雅尔湖西)。《元和志》卷40交河县:交河“出县北天山,水分流于城下,因以为名”。贞元中陷入吐番。②金大定七年(1
明洪武二十七年(1394)置,属碣石卫。在今广东陆丰市东南甲子镇。清顺治七年(1650)并入海丰所,雍正十一年(1733)入陆丰县,有碣石左营游击驻防。明洪武二十七年(1394年)置,治今广东省陆丰市
在今贵州施秉县东南。地名巴团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22施秉县: 响泉 “在县治内。泉声触石如雷,冬夏不涸,灌溉甚广”。
唐元和初置,属泸州都督府。治所在今四川古蔺县。北宋乾德二年 (964) 废。唐元和元年(806年)置,治今四川省古蔺县。以境内蔺草丛生,故名。北宋废。
亦作拖纳阿林。在今蒙古国东南温都尔汗西南克鲁伦河上游。《清一统志·喀尔喀》: 拖诺山“在克鲁伦河北岸。本朝康熙三十五年五月丁卯驾亲征噶尔丹,驻跸是山。御笔勒铭”。
即今福建将乐县西南龙栖山。明弘治《将乐县志》卷1:龙栖山“在县南义丰都,群峰峭拔,势耸千仞……林木幽映,山底多石潭,有龙潜止,故名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