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龙口
在今河南济源市东。《清一统志·怀庆府二》:五龙口“在济源县利丰渠西。即今永利渠。《府志》:五龙口即古枋口秦渠。魏司马孚垒石为门。隋怀州刺史卢贲引沁水灌田,名曰利民渠。唐节度使崔宏礼、刺史李元淳相继疏浚。后温造奏复秦渠坊口堰,以溉济、河、温、武四县田五千顷。元中统二年提举王允中、大使杨端仁奉诏开渠修堰,历济源、河内、河阳、温、武陟五县村坊四百六十三处,名曰广济河。本朝乾隆四十九年,河臣何裕诚疏浚五龙口广利、丰利、永利各渠,滨河麦苗均资浇灌之力”。
在今河南济源市东。《清一统志·怀庆府二》:五龙口“在济源县利丰渠西。即今永利渠。《府志》:五龙口即古枋口秦渠。魏司马孚垒石为门。隋怀州刺史卢贲引沁水灌田,名曰利民渠。唐节度使崔宏礼、刺史李元淳相继疏浚。后温造奏复秦渠坊口堰,以溉济、河、温、武四县田五千顷。元中统二年提举王允中、大使杨端仁奉诏开渠修堰,历济源、河内、河阳、温、武陟五县村坊四百六十三处,名曰广济河。本朝乾隆四十九年,河臣何裕诚疏浚五龙口广利、丰利、永利各渠,滨河麦苗均资浇灌之力”。
1917年析建水县勐丁等土掌寨置,属云南蒙自道。治所在今云南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西北六十四里老衙门。1929年直属云南省。1932年改平河设治局。
清雍正三年(1725)改天津卫置,治所即今天津市。辖境相当今天津市及所辖静海县、河北青县、沧州、南皮以东,及山东庆云县以北地。九年(1731)升为天津府。清雍正三年(1725年)改天津卫置。治今天津市
①在今河北万全县北三十里。地势高峻,风力猛烈,雁飞遇风辄坠地。为北方一重险。《辽史·兴宗纪》: 重熙六年 (1037),“夏四月,猎野狐岭”。《元史· 太祖纪》: 太祖六年 (1211),“帝自将南伐
即牛牧寺。在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(故江陵县城)北。
春秋晋邢侯邑。在今河南温县附近。《左传》:襄公二十六年 (前547),楚 “雍子奔晋,晋人与之鄐,以为谋主”。又昭公十四年 (前528),“晋邢侯与雍子争鄐田,久而无战”。古邑名。春秋晋邢侯邑。在今河
1914年由南路道改置,属福建省。治思明县 (今福建厦门市)。辖境约当今福建大田、德化、安溪、同安、厦门以东,德化、仙游、莆田以南地区。1928年废。1914年6月由南路道改名,治思明县(今福建厦门市
南朝宋末置,属越州。治所在方度县 (今广西玉林市)。南朝梁废。南朝宋泰始七年(471年)置,治方度县(治今广西玉林市)。辖境约当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区及北境。属越州。南朝梁、陈时废。
①隋开皇六年(586)建,即今河北正定县城内隆兴寺。北宋开宝四年(971)改名龙兴寺。清康熙年间定名隆兴寺。②在今浙江嵊县北。《清一统志·绍兴府一》:龙藏寺“在嵊县北四十五里。梁天监二年建,号龙宫院。
西藏古代族部名。地在今西藏年楚河流域的江孜等地。藏文史籍 《敦煌吐蕃文书》 载: 在娘若香堡地区,首领是隆玛的仲察。娘若香堡在隋、唐以前曾杀死悉补野部落首领并占据其地,后为吐蕃所灭。
即北角镇。今江苏江阴市东南北漍镇。清光绪《江苏全省舆图》江阴县图:东南有北角。民国《江苏六十一县志》:江阴县东南有“北漍镇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