仁州
①南朝梁大同二年(536)废赤坎戍置,治所在赤坎城(在今安徽固镇县东南仁和集;一说在今泗县西南)。北魏辖境相当今安徽怀远、固镇二县地。隋大业初废。
②唐武德四年(621)置,治所在夏丘县(今安徽泗县)。辖境相当今安徽泗县、固镇等县地。贞观八年(634)废。
南朝梁大同元年(535年)升赤坎戍置,治赤坎城(今安徽灵璧县东南)。辖境约当今安徽省怀远县东北部及泗县、固镇、灵璧等县部分地。隋废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复置,贞观八年(634年)又废。
①南朝梁大同二年(536)废赤坎戍置,治所在赤坎城(在今安徽固镇县东南仁和集;一说在今泗县西南)。北魏辖境相当今安徽怀远、固镇二县地。隋大业初废。
②唐武德四年(621)置,治所在夏丘县(今安徽泗县)。辖境相当今安徽泗县、固镇等县地。贞观八年(634)废。
南朝梁大同元年(535年)升赤坎戍置,治赤坎城(今安徽灵璧县东南)。辖境约当今安徽省怀远县东北部及泗县、固镇、灵璧等县部分地。隋废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复置,贞观八年(634年)又废。
即博克多。今内蒙古牙克石市东南博克图镇。“博克图”,蒙古语意为 “有鹿的地方”。
在今青海玛多县西南(一说在称多县东北清水河乡)。为唐代鄯城县(今青海西宁市)至吐蕃逻些城(今西藏拉萨市)交通要道之一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鄯州鄯城:“黄河又四百七十里至众龙驿。”在今青海省玛多县西南。
即今甘肃敦煌市东南三危山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 正义引 《括地志》: “三危山有三峰,故曰三危。俗亦名卑羽山。在沙州敦煌县东南三十里。”
在今山东曲阜市孔庙殿前,即孔子教授堂之遗址。《庄子·渔父》:“孔子游乎缁帷之林,休坐乎杏坛之上。”司马彪注:杏坛,“泽中高处也”。汉明帝幸宅,尝御此,后世因以为殿。宋天圣间,移大殿于后。讲堂旧址不欲拆
唐名木槠堰,北宋天禧间改名莫枝堰。即今浙江鄞县东南莫枝镇。清光绪 《鄞县志》 卷2《市镇》: 莫枝堰 “距城三十里”。
明洪武十五年 (1382) 置,属建昌卫。治所即今四川米易县。二十七年 (1394),改属会川卫。清乾隆二十五年 (1761) 改置迷易所巡司。明洪武十五年(1382年)置,治今四川省米易县,属建昌卫
北宋置,属六合县。即今江苏六合县西北竹镇。《宋史·韩世忠传》:南宋建炎四年(1130),金“兀术屯竹墩镇,为世忠所扼”。即此。
在今台湾省台南县北。源出县东北白河镇东,西南流至县西南学甲镇北入台湾海峡。清康熙间蒋毓英 《台湾府志》 卷3: “急水溪从大武笼山北,西过大排竹之南,又过下茄苳,经倒咯啯之北,西迤而与啯溪会同入于海。
即今江苏睢宁县东高作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2邳州睢宁县: 高作镇在 “县东十五里……居民商旅萃集之所”。(1)在江苏省睢宁县东部。面积62平方千米。人口5.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高作,人口9800。相传高作
在今海南省万宁县东北小海内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5万州:小海港在“州东北二十里。港口有二小石山,南北对峙如门,海舶往来,取道于此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