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头条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仙游寺

仙游寺

在今陕西周至县东南三十五里马召乡黑水河畔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)隋文帝杨坚在此建仙游宫避暑。仁寿元年(601)命大兴善寺释童真和尚送舍利至仙游宫建塔安置, 改名仙游寺。唐咸通年间改为三寺,一寺早毁,今存二寺,分隔在黑水南北两岸。南岸为仙游寺,通称南寺。现存正殿五间,前后有大小古塔四座,最大者名法王塔,为七层方形砖塔。北岸为中兴寺,通称北寺。1998年因修西安市引水工程对法王塔进行拆迁,在塔身天宫出土了石棺、鎏金铜棺、葫芦形琉璃瓶和三枚舍利子;在地宫内出土了石函、黑釉瓷熏炉、鎏金铜棺、直颈琉璃瓶和十枚仁寿舍利子等珍贵文物。


在陕西省周至县城南15千米马召镇黑水河畔。寺院三面青山环抱,一面碧水环绕,风景清幽,磊落天然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年)隋文帝杨坚在此建仙游宫避暑。仁寿元年(601年)十月,命大兴善寺释童真和尚送舍利至仙游宫建塔安置,改名仙游寺。唐大中年间改为三寺,黑河南岸为仙游寺,又称南寺;北岸为中兴寺,又称北寺;另一寺在宋代已毁。寺在唐、宋两代最为鼎盛。明天顺六年(1462年),由西域喇嘛桑加巴主持,复修扩建,改名普缘禅寺。清康熙二年(1663年)、乾隆和道光年间以及民国初年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修葺。现存清代大雄宝殿一座,面阔5间;东西厢房20间;隋代法王塔和明清时期和尚墓塔4座;明天顺六年所铸大铁钟一口。法王塔为四方形七层密檐式砖塔,高27.78米。1998年8—10月,因修西安市引水工程对法王塔进行拆迁。在塔身天宫内发现了石棺、鸿雁衔瑞草纹鎏金铜棺、葫芦形琉璃瓶和3枚舍利子;在地宫内出土了石函、黑釉瓷熏炉、鎏金铜棺、直颈琉璃瓶和10枚仁寿舍利子等珍贵文物。南、北寺之间有黑水潭,又名五龙潭,水深不可涉,唐代诗人岑参有“石潭积黛色,每岁投金龙”诗句。唐、宋两代文人学士如卢纶、吴道子、王勃、白居易、陈鸿、王质夫、岑参、李商隐、苏轼、苏辙等均到此游览,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。唐元和元年(806年),诗人白居易任周至县尉时,在此写下了文情并茂的不朽诗篇《长恨歌》。北宋嘉祐七年(1062年)苏轼任凤翔通判时曾两次游仙游寺,寺内现存有苏轼写的“客远红尘丛中,到此俗缘尽了;堂开白云窝里,从兹觉岸齐登”对联一副。法王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铜台 (臺)驿

    在魏州城(今河北大名县东北大街乡) 内。《资治通鉴》: 五代梁乾化二年 (912),宣义节度使杨师厚军于魏州,“馆于铜台驿”。胡三省注:“因铜雀台以名驿。”

  • 归州路

    元至元十四年(1277)改归州安抚司置,治所在秭归县(今湖北秭归县西北旧州河)。辖境相当今湖北秭归、 巴东、兴山等县市地。十六年(1279)降为归州。元至元十四年(1277年)升归州置,治秭归县(今属

  • 温汤水

    在今湖北京山县南。《元和志》 卷21京山县: 温汤水 “在县南十五里。拥以溉田,其收数倍。流经其家,多凶”。西魏置温州以此名。

  • 朱提县

    西汉建元六年(前135)置,属犍为郡。治所在今云南昭通市昭通坝子内。《水经·若水注》:“朱提,山名也。应劭曰,在县西南,县以氏焉。”东汉永初元年(107)为犍为属国都尉治。建安十九年(214)为朱提郡

  • 鲁察布拉山

    即西倾山。亦作罗插普喇山。在今青海省东部、甘肃西南部。

  • 方井镇

    北宋置,属新津县。在今四川新津县北二十四里。《宋史·马知节传》:至道三年(997),知节领兵追刘旴至蜀州,“次方井镇,与旴遇,杀之无噍类”。即此。

  • 浅澳

    即今广东陆丰市东南碣石镇南浅澳村。清碣石镇驻千总于此。在今广东省陆丰市东南。清时设水师千总驻守。

  • 竹谿县

    明成化十二年(1476)置,属郧阳府。治所即今湖北竹溪县。明曹学佺《名胜志》:“以治所在竹溪之北而名。”民国初属湖北襄阳道。1932年直属湖北省。

  • 湄沱湖

    即今兴凯湖。在今黑龙江省密山市东南中俄边境。《新唐书·渤海传》: “俗所贵者……湄沱湖之鲫。” 近人金毓黻 《渤海国志长编 · 地理考》:渤海“东平府之沱州应在兴凯湖西岸,安远府之湄州应在兴凯湖东岸,

  • 渠勒国

    汉西域三十六国之一,属西域都护府。都城在鞬都城,或谓在今新疆于田县南,克里雅河上游普鲁一带。东汉时为于阗国所并。西域古国名。汉时王治鞬都城,或谓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南、克里雅河上游普鲁一带。属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