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壁
在今四川巫山县北。《明史·杨嗣昌传》:崇祯十三年 (1640),张献忠义军 “闻 (杨嗣昌) 督师西,遂急趋大昌,犯观音岩,守将邵仲光不能御,遂突净壁,陷大昌”。
在今四川巫山县北。《明史·杨嗣昌传》:崇祯十三年 (1640),张献忠义军 “闻 (杨嗣昌) 督师西,遂急趋大昌,犯观音岩,守将邵仲光不能御,遂突净壁,陷大昌”。
唐武后天授元年 (690) 改永宁县置,属台州。治所即今浙江台州市西之黄岩区。《寰宇记》卷98: “以其山顶有黄石,故以名之。” 元属台州路,元贞元年 (1295) 改黄岩州。明洪武二年 (1369)
在今山西榆次市东大街。建于元至正二十二年 (1362)。后屡有增建或重修。现存山门、城隍殿、玄鉴楼、后殿等。城隍殿面阔五间,歇山式屋顶。玄鉴楼为二层三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,气势雄伟。城隍殿两侧砖雕 “二
即今安徽歙县城内之长清山。《三国志·吴志·贺齐传》:歙帅“毛甘万户屯乌聊山”。《元和志》卷28歙县:乌聊山“在县东南二百六步,上有毛甘故城。后汉末,贼毛甘万户屯于此,吴将贺齐讨平之”。隋末,汪华亦据此
元置,治所在今贵州开阳县东北。后废。元置,治今贵州省开阳县东北。属顺元宣抚司。后废。
古代从关中到汉中的南北通道。原自今陕西长安县子午镇南穿过秦岭,通往今安康市境。《汉书·王莽传》:元始五年(5),“莽以皇后有子孙瑞,通子午道。子午道从杜陵直绝南山,经汉中”。颜师古注:“子,北方也。午
在今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西天河镇西三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9天河县: 榜山 “在县西三里。形如挂榜”,因名。
明置,属奴儿干都司。在今黑龙江省望奎县西南呼兰河中流与通肯河之间。后废。
唐武德四年 (621) 置,为西宗州治。治所在今云南祥云县东南三十四里旧站。贞观十一年(637) 为宗州治。后废。古县名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置,治今云南省祥云县东南云南驿。为西宗州治。贞观十一年(
即今福建东山岛东南兄弟岛柑屿。明郑和下西洋经此。又见明张燮《东西洋考》卷9“西洋针路”。
①东汉明帝改博山县置,属南阳郡。治所在今河南淅川县南。应劭曰: “在顺水之阳也。” 故名。西晋属顺阳郡。南齐改名从阳县。后复为顺阳县。北周废入清乡县。隋开皇初改清乡县复置,属邓州。移治今邓州市西三十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