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佛岩
在今四川广元市北十里嘉陵江东岸。明曹学佺《蜀中名胜记》卷24广元县:“本志:北十里千佛岩,即古龙门阁,先是悬岩架木,作栈而行,后凿石为千佛像,成通衢矣。”摩岩造像始于南北朝,迄于清,以唐为主。从南至北长达420米,重叠至十三层,高40米,有佛像一万七千余躯。1935年筑公路,毁南段一半。今存佛龛长150米,佛像七千余躯,窟龛为中心屏风或中心柱楼空雕结构,刻工精美,集中表现唐代早、中、晚期石雕风格。还有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题记六十余通。
在今四川广元市北十里嘉陵江东岸。明曹学佺《蜀中名胜记》卷24广元县:“本志:北十里千佛岩,即古龙门阁,先是悬岩架木,作栈而行,后凿石为千佛像,成通衢矣。”摩岩造像始于南北朝,迄于清,以唐为主。从南至北长达420米,重叠至十三层,高40米,有佛像一万七千余躯。1935年筑公路,毁南段一半。今存佛龛长150米,佛像七千余躯,窟龛为中心屏风或中心柱楼空雕结构,刻工精美,集中表现唐代早、中、晚期石雕风格。还有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题记六十余通。
明洪武五年(1372)改上映州置,属镇安府。治所在今广西天等县西上映乡。万历三十二年(1604)复改为上映州。
唐贞观四年(630)置,属羁縻位州。在今甘肃华池县西北境。后废。
即汉源坡。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北三十里汉阳镇之石洞沟。《资治通鉴》五代唐长兴元年(930)胡注:“李昊《蜀高祖实录》:北军自白卫岭人头山后过,从小剑路至汉源驿出头倒入剑门,打破关砦。”即此。即“汉源坡”。
一名桓山。在今湖南衡阳县(西渡镇)东。《清一统志·衡州府一》:伊山“在衡阳县(今衡阳市)北三十里。《括地志》:伊山,晋桓伊读书处”。
南齐置,属广熙郡。治所在今广东罗定市西南罗定江之东。隋属永熙郡。唐武德五年(622)改名永宁县。古县名。南朝齐置,治今广东省罗定市西南罗定江之东。属广熙郡。隋改属永熙郡。唐武德五年(622年)改名永宁
今山西芮城县东浢水涧。源出中条山麓,南流入黄河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 “河北县有浢水,南入于河。”
即垂惠聚。在今安徽蒙城县西北二十里。《水经·阴沟水注》:濄水“又东南屈,径郎山南,山东有垂德聚,世谓之礼城”。
唐武德四年 (621) 置,属南方州。治所在今广西宾阳县西南。贞观五年 (627) 属澄州,十二年 (638) 废入岭方县。古县名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市西南。属南方州,贞
在今浙江绍兴县东。《水经·渐江水注》:“(寒) 溪之北有郑公泉,泉方数丈,冬温夏凉,汉太尉郑弘宿居潭侧,因以名泉。” 《舆地纪胜》 卷10绍兴府: 郑公泉 “在会稽五云乡,去葛仙翁钓矶为近,以郑弘得名
即今广东番禺市东北新造镇。清设水师千总驻防,又移茭塘巡司于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