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头条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华州

华州

①北魏皇兴二年(468)置,治所在定安县(今甘肃宁县)。辖境相当今甘肃宁县地。延兴二年(472)改置三县镇。

②北魏太和十一年(487)置,治所在李润堡(今陕西蒲城县东北)。永平三年(510)移治华阴县(今陕西大荔县)。西魏废帝三年(554)改名同州。

③南朝梁大同元年(535)置,治所在上川郡(今河南桐柏县东固县镇)。西魏废帝元年(552)改为淮州。

④南朝梁置,治所在华阳郡华阳县(今四川广元市北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广元市北境。西魏废。

⑤西魏废帝三年(554)改东雍州置,治所在华山郡原郑县城(今陕西华县西)。隋大业初废。唐武德初复置,治所在郑县(今华县)。垂拱元年(685)改为太州,神龙元年(705)复为华州。天宝元年(742)改为华阴郡,乾元元年(758)复为华州。上元元年(760)又改为太州,宝应元年(762)复为华州。乾宁四年(897)升为德兴府。光化三年(900)复为华州。辖境相当今陕西华县、华阴、潼关三县市及渭南市北部、临潼县东北部一带。元初省郑县入州,属奉元路。明属西安府。清属同州府。1913年改为华县。

⑥唐渤海置,为率宾府治。治所在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北乌苏里斯克(双城子)。辖境约当今俄罗斯绥芬河下游一带。辽废。

⑦明永乐十二年(1414)属升华府。治所在万安县(今越南广南——岘港省三岐县)。辖境相当今越南广南——岘港省三岐、旃檀源和右邦源地区。宣德二年(1427) 以后入安南。


(1)北魏皇兴二年(468年)置,治定安县(今甘肃宁县)。延兴二年(472年)改置三县镇。(2)北魏太和十一年(487年)置,治李润堡(今陕西蒲城县东北)。永平三年(510年)移治华阴县(今陕西大荔县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省黄河以西,黄龙县以南,蒲城县、华县及以东,华山以北地区。西魏废帝二年(553年)改名同州。(3)南朝梁置,治今四川省广元市境。辖境相当今广元市。西魏废。(4)(华huà)西魏废帝二年改东雍州置,治郑县(今陕西华县西南)。隋大业初废。唐武德初复置,治郑县(今华县)。圣历后辖境约当今陕西省华县、华阴、潼关等县市及渭北的下邽镇附近地区。天宝元年(742年)改华阴郡,乾元元年(758年)复改华州。乾宁四年(897年)升为兴德府。光化元年(898年)复为华州。辖境屡有变迁。清不辖县。1913年降为县。(5)渤海国置,治今俄罗斯滨海边区乌苏里斯克。属率宾府。辽废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小剑山

    在今四川剑阁县北,南距大剑山三十里。为剑阁道至险地段。唐徐坚《初学记》卷8引《华阳国志》:“诸葛亮相蜀,凿石架空,为飞梁阁道,即古剑阁道”,以通蜀汉。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 剑门县:大剑山“其北三十里所有

  • 笼丛山

    即砻丛山。在今安徽绩溪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8宁国县: 笼丛山在 “县西南百五十里。其南属绩溪县界。峻壁崇关,宣、歙阨塞处也。明正德间,姚源盗起,官军于此防戍,丛山关在焉”。

  • 黑水峪

    即芒谷。在今陕西周至县东南。《明史·孙传庭传》: 崇祯九年 (1636),“传庭设方略,亲击迎祥于盩厔之黑水峪,禽之”。即此。在今陕西省周至县南。明崇祯九年(1636年),高迎祥与陕西巡抚孙传庭激战于

  • 静惠山

    在今四川大邑县北二里。《方舆胜览》 卷56邛州: 平云亭 “在大邑之静惠山”。明曹学佺 《蜀中名胜记》 卷13大邑县: “本志,静惠山一名东山。山下土城,相传是蜀汉将军赵云筑。盖云尝防羌于此,有云墓及

  • 旱龙潭

    在今北京市房山区西上方山象王峰之南峭壁下。清《日下旧闻考》卷130引阮旻锡《上方山记》:“山坞旱龙潭,龙去潭枯,然纤尘不入。”

  • 献河

    亦名陷河。在今山东庆云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3庆云县: 献河 “或谓之陷河。县西北境之水,多汇于此。经海丰县 (今无棣县),引流东注于海。

  • 瓦岗寨

    ①在今吉林珲春市东北。产沙金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珲春厅:珲春河“左合夹心子、胡卢别、瓦岗寨、大小红旗河”。②即春秋时卫之瓦邑。在今河南滑县东南瓦岗寨。隋末翟让、李密等领导的农民军起义于此。《资治通鉴

  • 高丘

    战国楚邑。在今安徽临泉县南。为战国时代自鄂 (今湖北鄂州市) 至郢 (今安徽寿县西四十里)途中要地。《鄂君启节》 铭文云: 自鄂往,“庚阳丘,庚邡城,……庚高丘,……庚郢”。疑当在《水经·淮水注》 中

  • 什善镇

    在今江西遂川县南二十里。五代时为南唐龙泉县治。北宋明道三年(1034)龙泉县徙治今遂川县,此地仍为什善镇。后废。

  • 牟海行政区

    1941年山东革命根据地由牟平、海阳二县析置,治夏村(今山东乳山市)。1942年改置牟海县。山东抗日根据地设。1941年析牟平县南部与海阳县东部置(县级),治夏村(今山东乳山市夏村镇)。以两县首字得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