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头条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双髻山

双髻山

①在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。《明一统志》卷17永宁县:双髻山“在县东北二十里。绝顶有双髻并峙,状若髻然”。

②即今福建莆田县东南五侯山。《方舆胜览》卷13兴化军:双髻山“亦名笔架山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6莆田县:双髻山“在府东五十里。自西视之,双峰尖耸;自南视之,则五峰并立,故亦名五侯山。又名笔架山,以郡城视之,则三峰如笔架也。积石崚峋,上摩霄汉,顶有涌泉岩,大旱不竭”。

③在今福建永春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9泉州府永春县:双髻山“在县北十里,耸结二峰,若双髻。一名朋山”。

④一名双峰。即今福建尤溪县北双髻山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33南剑州《景物上》:双峰“一名双髻山。在尤溪县北二十五里。峭壁万仞,如倚双剑于天外”。

⑤在今福建大田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7延平府大田县:双髻山“在县城北。高耸圆秀,双峰并峙,为县主山”。

⑥即今福建福清市西南双髻山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28福州《景物下》:双髻峰“福清云峰寺有双髻峰”。《清一统志·福州府一》:双髻山“在福清县西南五十里,上有仙坛,高二丈余,上平如削,宋乾道二年雷震为二,形如双髻,故名”。

⑦在今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西南五十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71沅州:双髻峰“在卢阳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1沅州:双髻山“二峰并耸,状如双髻”。

⑧在今广西来宾县西南迁江镇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15宾州:双髻山“在迁江县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9迁江县:双髻山“在县南十里,两峰并峙”。

⑨在今广西桂平县西北,与武宣县交界处。为紫荆山一支。清咸丰元年(1851),太平军与清军激战于此。《清史稿·洪秀全传》:太平军据紫荆山,“山前以新墟为门户,后以双髻山、猪仔峡为要隘。巴清德与川楚乡勇出其后,上下夺双髻山”。


古山名。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西北。清咸丰元年(1851年)六月,太平军以新墟、猪仔峡、双髻山为隘。七月,清军攻占猪仔峡后,乘胜夺取双髻山诸隘,即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白帝城

    东汉初公孙述筑,在今四川奉节县东十里白帝山上。《水经·江水注》:“公孙述名之为白帝,取其王邑”,故以为名。其后历为州、郡、县治所。北宋时移州、县于今奉节县,城遂废。城居高山,形势险要。三国时蜀汉以为防

  • 里塘宣抚司

    即理塘宣抚司。治所即今四川理塘县。清乾隆《卫藏通志》卷4:里塘“层峦叠障,道路纡回,为西藏要地。有正副土司二员”。元李唐州。清康熙五十七年(1718年)内属。雍正六年(1728年)置里塘宣抚司,治今四

  • 业党

    即日噶努布宗。今西藏曲水县东北聂当。清乾隆《卫藏通志》卷4:“前藏七十里至业党。”见“日噶牛城”。

  • 久山

    在今山东沾化县久山村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1沾化县:久山“世传秦始皇集此山以镇海口”。古山名。在今山东省沾化县北久山村南。相传秦始皇筑城于此以镇海口。

  • 席溪堡

    亦名席帽溪堡。北宋元丰五年 (1082)置,属乐共城。在今四川兴文县西北。《宋史·蛮夷传四》: 元丰五年 (1082),“筑乐共城、江门砦、梅岭、席帽溪堡,西达淯井,东道纳溪,皆控制要害”。不久废。

  • 南阳堡

    在今湖南吉首市西南七十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1镇溪千户所: 南阳堡 “隶辰溪卫,有官兵戍守”。

  • 西戎州

    唐贞观五年(631)以拓拔赤词部落置。初为都督府,后为羁縻州,属安定州都督府。当在今甘肃庆阳地区。后废。

  • 法岩

    即今贵州兴义市西南鲁布革镇。清罗绕典《黔南职方纪略》 卷2兴义府: “捧鲊营溯红水江而西,直抵黄泥河为界。其间歪染、养马、白云、法岩诸寨,皆系昔日顽苗恃险负隅之处。”

  • 湓口城

    又名湓城。相传西汉高帝六年 (前201)灌婴所筑。即今江西九江市。以地当湓水入长江口得名。《晋书· 地理志》 武昌郡: 柴桑 “有湓口关”。《资治通鉴》: 东晋咸和三年 (328),“祖约遣祖涣、桓抚

  • 安北设治局

    1933年改大佘太设治局置,属绥远省。治所即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北大佘太镇。1942年改设安北县。1931年由大佘太设治局改名,治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大佘太镇。1942年升县,移治今乌拉特前旗西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