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头条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受降城

受降城

①西汉太初元年 (前104) 建,在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东阴山北。一说在乌拉特后旗北。为匈奴降者所居。《史记·匈奴列传》: 匈奴左大都尉欲杀儿单于,遣人来告降汉,乃命因杆将军公孙敖筑受降城,次年,遣浞野侯赵破奴将二万余骑出朔方西北二千余里,期至浚稽山接应,既而单于发觉左大都尉之谋,杀之,发兵击赵破奴,破奴还师,“未至受降城四百里,匈奴兵八方骑围之……军遂没于匈奴。匈奴儿单于大喜,遂遣奇兵攻受降城,不能下,乃寇入边而去。其明年,单于欲自攻受降城,未至,病死”。《汉书·匈奴传》: 甘露三年(前51),呼韩邪单于降汉入朝,“自请愿留居光禄塞下,有急保汉受降城”。汉遣军送出鸡鹿塞。

②唐景龙二年(708)张仁愿于黄河以北筑三受降城,首尾相应,用以防御突厥的侵扰。中受降城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南敖陶窑村古城; 东受降城在今托克托县南,黄河北大黑河东岸,西去中受降城三百里;西受降城在杭锦后旗北乌加河北岸,狼山口南,东去中受降城三百八十里。其后东西两城均曾改筑。

③在今广西宁明县东。《清一统志·太平府》:受降城“在今明江厅(治今明江镇)北五里。明成化间,征交阯受降之所”。


(1)西汉太初元年(前104年)为接受匈奴投降,汉武帝遣将军公孙敖筑。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东阴山北。(2)唐景龙二年(708年)朔方道总管张仁愿于黄河之北筑三受降城,首尾相应,以绝突厥南寇之路。中受降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南;东受降城在今托克托县南,黄河北大黑河东岸;西受降城在今乌拉特中旗西南乌加河北岸。其后东西两城均曾改筑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火井镇

    北周置,属临邛县。即今四川邛崃市西南六十里火井镇。一说在今油榨乡。为隋至宋火井县治。明置火井坝巡司于此。在四川省邛崃市西南部。面积31.8平方千米。人口1.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高家场,人口1800。以隋

  • 淮山

    亦作维山。在今湖北南漳县东北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汉中郡房陵县: “淮山,淮水所出,东至中庐入沔。”

  • 二疏城

    在今山东枣庄市东南。《寰宇记》卷23承县:“汉疏广墓在县东四十里。广,字仲翁,东海兰陵人。汉疏受墓在县东四十二里。”元于钦《齐乘》卷4:二疏宅在“峄州东四十里,罗滕城墓亦在焉。城周五六里,土人指以为宅

  • 米粮渡铺

    即今贵州正安县南米粮乡。《清一统志·遵义府》 “牛角巷铺”条下:又有“米粮渡铺”等, 皆戍守处。

  • 含晖岩

    又名金华洞、白石岩。在今湖南道县东南四里,上关乡潇水东侧。唐刘禹锡作《含辉洞述》称:“河东薛景晦为道州刺史,以书来夸曰‘吾得异境于近郊……有石穹然如夏屋’,因名其地曰含辉洞”,盖取诗“山水含清辉”之义

  • 析津山

    即析城山。在今山西阳城县西南,为中条山系之一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3阳城县: 析城山 “亦曰析津山”。即“析城山”。

  • 北路中右旗

    即蒙古土谢图汗部中右旗。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中央省额尔德讷桑特。

  • 长峪城

    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八十里,近怀来县界。清光绪《昌平州志》卷3:“长峪城高一丈八尺,周三百五十余丈,南北二门。明正德十五年建城,南有小城曰长峪新城。”皆为明、清驻守重地。

  • 白茅山

    在今安徽庐江县西北四十里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:庐江县有白茅山。《清一统志·庐州府一》:白茅山“亦名白茅岭。路达舒城”。

  • 相公庄

    ①原名崔镇。即今山东章丘市东北十里相公庄镇。元散文家张养浩祖居此庄,乡人称之为张相公,遂改名相公庄。1985年设相公庄镇。②即今山东临沂市东北三十里相公镇。民国 《临沂县志》 舆图: 县东北有相公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