①北魏初置,治所在南太平郡(神䴥元年改征平郡,后改正平郡,即今山西新绛县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闻喜、曲沃、新绛、河津、稷山、绛县、垣曲、万荣等县及河南济源市等地。太和十八年(494)废。东魏
北周改魏安郡置,属武威郡。治所在今甘肃古浪县东。隋废。古县名。北周降魏安郡置,治今甘肃省古浪县东。属凉州。后废。
即今贵州罗甸县西逢亭镇。清爱必达《黔南识略》 卷3罗斛州判: “罗悃、床井、沟亭、逢亭、上隆、罗苏、赖石各亭,虽非膏壤,水旱皆可有收。” “逢亭”,又称内逢,系布依语音译,即亭目居住地。
①西晋置,不久废。北魏孝昌四年(528)复置,属光州。东魏时治所在黄县中郎城(今山东龙口市黄城东)。辖境相当今山东龙口、栖霞、海阳以东地区。北齐天保七年(556)废。②唐天宝元年(742)改登州置,属
故址在今江苏苏州市东二十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4苏州府长洲县: 唐浦镇 “自葑门东十二里为金鸡堰,又六里为斜塘营,又东六里至唐浦,乃吴淞江折而南处,土坝在焉。……唐浦设险,所以遏寇从吴淞江突至之患也
即今福建平和县东花山溪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9平和县: 高山溪在 “县东北。亦出大峰山,曰高山水,历大小坪,合群溪之水为溪口溪,流入南靖县,会为大溪。土人呼为高坑石神溪,或以为即石塍溪也”。《清一统志
在今广东澄海市北三十里。清设把总驻守。
在今山东费县东南五十里。东泇水发源于此。清光绪 《山东通志》 卷25作 “旗山”。
在今山西吉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1吉州: 挂甲山在 “州南二里。相传尉迟恭尝挂甲于此而名”。隋开皇三年 (583) 在山脚石崖上雕造佛像五区,每区二三龛,龛内多为一佛二菩萨,雕凿手法别具一格。
即今湖北随州市东北一百四十八里小林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7随州“出山店”条下:“万历初,议者以出山、小林、界牌三处,俱离州二百余里,当河南、桐柏、信阳等州连界之冲,为流寇必由之地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