喀尔喀
明、清蒙古部名。明代汉文文献译为 “罕哈”,清代译为 “喀尔喀”。明中叶,蒙古达延汗分其地为左、右翼各三万户,喀尔喀为左翼三万户之一,因地在哈剌哈河 (Qalqa) 流域而得名,封其子阿勒楚博罗特、格埒森札共领之。后阿勒楚博罗特子虎喇哈赤率部南迁至辽河流域,其五子分领五部 (五鄂托克,明人称为 “五大营”),为内喀尔喀。五部为翁吉剌特、扎鲁特、巴约特、巴林、乌济业特。明末,翁吉剌特、巴约特、乌济业特三部被并入察哈尔,余众或投明朝,或投后金 (被编入满洲八旗); 扎鲁特、巴林两部归降后金,从征有功,编为内扎萨克蒙古旗,清代属昭乌达盟。格埒森札七子留居故土,分领七鄂托克,分左、右翼,为外喀尔喀。明后期,其势力扩展至杭爱山地区,于是右翼居杭爱山,左翼居土拉河及其以东。格埒森札长子之曾孙、右翼长素巴弟,始号扎萨克图汗; 第三子之曾孙、左翼长衮布,始号土谢图汗; 第五子之孙硕垒居克鲁伦河,始号车臣汗。康熙二十七年 (1688),外喀尔喀三汗所部遭噶尔丹侵掠,皆投归清朝; 三十年,编为外扎萨克蒙古旗三十二个。三十六年,返回漠北。雍正间,从土谢图汗部中分出赛音诺颜部,遂为四部,各设一盟。至乾隆时,外扎萨克喀尔喀蒙古四盟属旗增至八十六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