喜峰口关
一名大喜峰口关、长城口关。明置,属遵化县。在今河北迁西县北六十里喜峰口。元许有壬《圭塘小藁》 卷2 《喜逢口》 称: “滦阳驿东北四十里有双冢,世传昔有久戍不归者,其父求之,适相遇此山下,相抱大笑,喜极而死,遂葬于是,俗因谓之喜逢口。” 又 《方舆纪要》 卷12遵化县: 喜峰口关 “关城周三里,关口有来远楼,可容万人。……宣德三年车驾由喜峰口大败三卫之众于宽河。嘉靖十年,三卫连兵入犯喜峰口,自此益增兵戍守,为蓟边重地”。
一名大喜峰口关、长城口关。明置,属遵化县。在今河北迁西县北六十里喜峰口。元许有壬《圭塘小藁》 卷2 《喜逢口》 称: “滦阳驿东北四十里有双冢,世传昔有久戍不归者,其父求之,适相遇此山下,相抱大笑,喜极而死,遂葬于是,俗因谓之喜逢口。” 又 《方舆纪要》 卷12遵化县: 喜峰口关 “关城周三里,关口有来远楼,可容万人。……宣德三年车驾由喜峰口大败三卫之众于宽河。嘉靖十年,三卫连兵入犯喜峰口,自此益增兵戍守,为蓟边重地”。
元至元十四年 (1277) 置,属湖广行省。治所在郴阳县 (今湖南郴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湖南永兴县以南的耒水流域和宜章县地。明洪武初改为郴州府。元至元十四年(1277年)升郴州置,治郴阳县(今湖南郴州市
北宋元丰五年 (1082) 置,后属通远军。在今甘肃陇西县境内。后废。
唐武德二年 (609) 置,属黔州。治所在今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南。贞观十年 (636)移治今县西南龙洋乡 (洋木桥)。先天元年 (712) 改为盈川县。古县名。唐武德二年(619年)析彭水县置,
亦作阿木河、阿梅河、阿母没辇。即今中亚之阿姆河。《元史·郭宝玉传》: 甲戌年 (1214)讨西辽遗族,“进兵下挦思干城,次暗木河”。
北宋元祐元年 (1086) 以虹县零壁镇置,属宿州。治所即今安徽灵璧县。旋废。七年 (1092)复置,政和七年 (1117) 改为灵璧县。古县名。北宋元祐元年(1086年)分虹县置,即今安徽省灵璧县。
在今河南确山县西北十里秀、乐两山之间。《清一统志·汝宁府》:北泉寺“在确山县西北十里。隋时建。唐名资福寺。宋崇宁中改为万寿禅寺,寻改今名”。
①即首阳山。在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老城南。《左传》: 宣公二年 (前607),“初,宣子田于首山,舍于翳桑。”②一名手山。又名驻跸山。在今辽宁辽阳市西南十五里。《三国志·魏书 ·公孙渊传》: 景初二年
唐西域国名。都城在朅湿伐罗(今巴基斯坦卡拉奇)。唐玄奘《大唐西域记》卷11:阿点婆翅罗国“周五千余里”。
亦作仙霞观。即今江西于都县东北七十里仙下乡。清同治《江西全省舆图》卷9:雩都县东北有仙霞观墟。
即今安徽舒城县西张母桥镇。清光绪《舒城县志》卷7:张母桥镇在“县西北五十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