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同右卫
明洪武二十五年(1392)置,属山西行都司。治所在大同县(今山西大同市)。建文四年(1402)废,永乐元年(1403)复置,七年(1409)徒治定边卫城(今山西右玉县西北四十五里右玉城镇)。清顺治七年(1650)与玉林卫合并,改置右玉卫。
明洪武二十五年(1392年)置,治大同县(今山西大同市)。建文四年(1402年)废。永乐元年(1403年)复置。七年徙治定边卫城(今山西右玉县西北玉城)。正统十四年(1449年)徙玉林卫来同治,为右玉林卫。
明洪武二十五年(1392)置,属山西行都司。治所在大同县(今山西大同市)。建文四年(1402)废,永乐元年(1403)复置,七年(1409)徒治定边卫城(今山西右玉县西北四十五里右玉城镇)。清顺治七年(1650)与玉林卫合并,改置右玉卫。
明洪武二十五年(1392年)置,治大同县(今山西大同市)。建文四年(1402年)废。永乐元年(1403年)复置。七年徙治定边卫城(今山西右玉县西北玉城)。正统十四年(1449年)徙玉林卫来同治,为右玉林卫。
即今内蒙古翁牛特旗驻地乌丹镇。辽建丰州于此。金为全州治。元为全宁路治。清为翁牛特左翼旗驻地。1945年改置乌丹县,1956年撤销,改为翁牛特旗治所。古城遗址尚存。
元至元十四年 (1277) 改封州置,属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宣慰司。治所在封川县 (今广东封开县东南封川镇)。辖境相当今广东封开县地。十九年(1282) 复为封州。元至元十六年(1279年)升封州置,治
西晋置,属西郡。治所即今甘肃山丹县东十里仙提堡。隋废。古县名。西晋置,治今甘肃省山丹县东。属凉州西郡。北魏属凉州。隋废。
唐武德四年 (621) 置。治所在今云南丽江坝子。辖境约当今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。吐蕃废。
即黄淳水。今河南新野县东北淯水 (今白河) 支流赭水一段的别称。《资治通鉴》: 王莽地皇三年 (22),“ (刘) 縯复收会兵众,还保棘阳。(甄)阜、(梁丘) 赐乘胜留辎重于蓝乡,引精兵十万南渡潢淳”
在今云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东北十里。《明统志》作“目乐山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5元江军民府: 自乐山“状如中原之崆峒,今名栖霞山。《志》云,山与蒙乐山同脉,故名”。
在今安徽黟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8黟县:石盂山在“县西北十余里。高五百仞,袤三十里。中有巨石如盂,泉出不竭。南连碧山”。
唐建。在今江西萍乡市北七十里杨岐山下。北宋时,禅宗高僧方会在此创立杨岐宗,为禅宗下临济宗的一派。
一作宋邨。在今河南宝丰县东南三十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1:“宋建炎四年,牛皋邀败金人于宋村。”即此。在山东省文登市南部。面积135.1平方千米。人口4.37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宋村,人口1.5万。元初,宋
又名布拉木达克喇。治所即今西藏普兰县。1960年于此设普兰县。清乾隆《卫藏通志》作“补仁”。藏语意为“独毛”,以当地地形得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