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岭山
在今福建连城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8连城县:“大岭山在县西南五十里。高峻层叠,有路西北入长汀县界。”
集镇名。在广东省东莞市南。大岭山镇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 1480。农产以稻、豆类、甘蔗等为主。盛产优质荔枝、橙、柑橘。有制糖、粮油加工、烟花爆竹等厂。有公路通市区。古迹有马山庙、更鼓楼、紫霞泉、龙岩洞。1925年彭湃曾到此开展革命活动;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,为东江纵队游击根据地,司令部、后方医务所、粮站、中山书院等曾设此。
在今福建连城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8连城县:“大岭山在县西南五十里。高峻层叠,有路西北入长汀县界。”
集镇名。在广东省东莞市南。大岭山镇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 1480。农产以稻、豆类、甘蔗等为主。盛产优质荔枝、橙、柑橘。有制糖、粮油加工、烟花爆竹等厂。有公路通市区。古迹有马山庙、更鼓楼、紫霞泉、龙岩洞。1925年彭湃曾到此开展革命活动;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,为东江纵队游击根据地,司令部、后方医务所、粮站、中山书院等曾设此。
①一名沐鹤溪。即今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、青田县境内之小溪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4青田县:小溪“在县西南二十里”。东流入大溪后称为瓯江。②即今福建平和县治小溪镇。元置小溪巡司。至元三年(1337)南胜县曾迁治
即今河南息县东北四十里张陶乡。清郑元善《宦豫纪事》:“《擒徐升记》云:廖公率博参将、陈经历等会周刺史于张陶。”
原名荡水。唐改今名。源出今河南鹤壁市东,东流经汤阴县, 至内黄县西入卫河。《清一统志·彰德府一》:汤水,“《府志》:唐贞观元年,以水微温,又改名汤”。
北宋时为枣社镇。即今甘肃宁县西南早胜镇。《清一统志·庆阳府二》:枣社镇“在宁州南三十里。亦名早社。《九域志》:定安县有交城、早社二镇”。
即今安徽天长县南二十五里郑集镇。清嘉庆 《天长县志》 卷2: 县南有郑家集。
即北屈。春秋晋邑,在今山西吉县东北二十一里。《左传》: 庄公二十八年 (前666),晋外嬖梁五与东关嬖五言于献公曰: “蒲与二屈,君之疆也。” 指此。同书僖公二年载: “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
一作查灵海。又名柏海、察汗诺尔。在今青海玛多县西,为黄河上源一大湖。黄河上源自西面注入,从南面流出。“扎陵”为藏语,意为灰白色长湖。清齐召南《水道提纲》卷5:阿尔坦河“东南流注于查灵海,湖泽周三百余里
在今湖南永州市西二里潇水西岸。唐元结《朝阳岩铭并序》: “以其东向,遂以朝阳命之。” 《明一统志》 卷65永州府: 朝阳岩 “在府城西潇江之浒。岩有洞。涧自中出,流入湘江”。又称西岩。在湖南省永州市潇
①南朝宋置,属豫州绥城郡。治所在今河南确山县西南。后废。②南朝梁置,属琅邪郡。治所即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海州镇。东魏武定七年 (549) 改为朐县。③南朝梁置,属临沭郡。治所在今江苏新沂市境。北齐废。④
即今四川西昌市东南邛海及邛海河。《续汉书·郡国志》 邛都县,刘昭注:《南中志》曰:县东南数里有水名邛广都河,从广二十里,深百余丈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