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翮山
在今北京市延庆县西北二十五里,相连者为小翮山。《水经·㶟水注》:阳沟水“出(居庸)县东北,西南流径居庸县故城北,西径大翮、小翮山南,高峦截去,层陵断雾,双阜共秀,竞举群峰之上。郡人王次仲少有异志,年及弱冠,变苍颉旧文为今隶书。秦始皇时官务烦多,以次仲所易文简,便于事要,奇而召之,三征而辄不至。次仲履真怀道,穷数术之美,始皇怒其不恭,令槛车送之。次仲首发于道,化为大鸟,出在车外,翻飞而去,落二翮于斯山,故其峰峦有大翮、小翮之名”。
在今北京市延庆县西北二十五里,相连者为小翮山。《水经·㶟水注》:阳沟水“出(居庸)县东北,西南流径居庸县故城北,西径大翮、小翮山南,高峦截去,层陵断雾,双阜共秀,竞举群峰之上。郡人王次仲少有异志,年及弱冠,变苍颉旧文为今隶书。秦始皇时官务烦多,以次仲所易文简,便于事要,奇而召之,三征而辄不至。次仲履真怀道,穷数术之美,始皇怒其不恭,令槛车送之。次仲首发于道,化为大鸟,出在车外,翻飞而去,落二翮于斯山,故其峰峦有大翮、小翮之名”。
即铁槎山。在今山东荣成市南石岛镇西三十里。在山东省荣成市南部、黄海北岸。东西走向,略呈向南突出弧形。峰有九顶,又称九顶铁槎山。主峰清凉顶,海拔539米。由黑云母花岗岩构成,其色如铁。林木以松、槐、柞树
十六国后赵建武十年 (344) 置,治所在鹑觚县 (今甘肃灵台县东北)。辖境相当今甘肃灵台县地。西魏大统中移治今灵台县。北周废。北魏时置,治鹑觚县(今甘肃泾川县东南)。属泾州辖境相当今甘肃省泾川、灵台
即长江。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:“缘以大江,限以巫山。”东汉王充《论衡·书虚篇》:“广陵曲江有涛,文人赋之。大江浩洋曲江有涛,竟以隘狭也。”《水经·江水》:“岷山在蜀郡氐道县,大江所出。”皆此。即“江
在今广东英德市东北。《清一统志·韶州府》 “高桥营”条:江湾营“在县北江东岸”。清置,在今广东省英德市北北江东岸。为江防要地。
一作贵长池水。即今安徽贵池市秋浦河下游。《元和志》 卷28秋浦县: “贵池水在县西七里。”即“秋浦河”。
北宋置,属壁山县。在今四川璧山县北。
1944年8月鄂豫皖抗日根据地由宜城县改名,属湖北省。治所即今湖北宜城市。为纪念抗日爱国高级将领张自忠而命名。1940年张自忠阻击侵华日军,于县东北新街乡南瓜店壮烈捐躯。1949年2月复名宜城县。旧县
1913年改疏勒府置,为新疆喀什噶尔道治。治所即今新疆疏勒县。1930年属喀什噶尔行政区。后直属新疆省。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。属喀什地区。面积2399平方千米。人口29.3万,维吾尔族占93.2%
在今河南开封市内东南繁塔前。俗名繁塔寺。五代周显德年间建天清寺,又名白云寺。明洪武十七年 (1384) 改今名。永乐、天顺年间修葺。明末兵毁。清顺治年间重修。
①即今河北临西县东北四十五里枣园乡。民国 《临清县志》 卷1: 第五区有枣园。②在今山东无棣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31海丰县: 枣园在 “县西北十里。大河东决,尝涨溢于此。成化二十年,伐木为桥,以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