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获山
在今四川苍溪县东三十里王渡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8苍溪县:大获山在“县东三十里。有大小二峰,小峰上有一石井,出泉不竭;大峰上有池,广数亩,谓之天池。宋江环绕其下,石城四周,即宋余玠所筑,以护蜀口者”。南宋淳祐三年(1176)修筑此城,移阆州治此。《元史·宪宗纪》:八年(1257)帝伐宋,十一月“进攻大获山,守将杨大渊降”。即此。
在四川省苍溪县东南。海拔599米。森林茂密。古人来此打猎收获甚大,故名。山上原有城,南宋绍定中都统孙臣、王坚所筑,淳祐三年(1243年)制置使余玠增修。
在今四川苍溪县东三十里王渡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8苍溪县:大获山在“县东三十里。有大小二峰,小峰上有一石井,出泉不竭;大峰上有池,广数亩,谓之天池。宋江环绕其下,石城四周,即宋余玠所筑,以护蜀口者”。南宋淳祐三年(1176)修筑此城,移阆州治此。《元史·宪宗纪》:八年(1257)帝伐宋,十一月“进攻大获山,守将杨大渊降”。即此。
在四川省苍溪县东南。海拔599米。森林茂密。古人来此打猎收获甚大,故名。山上原有城,南宋绍定中都统孙臣、王坚所筑,淳祐三年(1243年)制置使余玠增修。
即今浙江桐乡市西北二十六里乌镇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乾宁二年(895),“钱鏐遣武勇都指挥使顾全武救嘉兴,破乌墩、光福二寨”。即此。在今浙江省桐乡市西北乌镇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乾宁二年(895年)杨行密将田
亦作旺苍坝。即今四川旺苍县。1941年于此设旺苍设治局,1945年改为旺苍县。
在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西北、东乌珠穆沁旗东北与蒙古国东方省交界处。清齐召南 《水道提纲》 卷27: “芦河土名乌尔虎河。源出索岳尔济山 (山甚长大,袤延数百里,其西麓临大漠,其东北枯伦贝舆、齐齐哈尔
亦作咱哩。即今四川泸定县北二十里大渡河西岸咱里。明置安远宣慰司。明、清置咱里土千户。
即今福建金门县东北田浦。明属同安县,置巡司于此。
明嘉靖三年 (1524) 置,为永昌府治。治所即今云南保山市。明谢肇淛 《滇略·版略》 保山县: “以治西有太保山名。” 1913年改永昌县,1914年复名保山县,属云南腾越道。1929年直属云南省。
在今山西怀仁县东三十里西安堡村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4怀仁县:西安堡“本名西安镇,接应州界,置驿于此。嘉靖四十年筑堡,万历二年、二十八年增修,周二里有奇。堡地平漫,为四通之道。嘉靖二十三年,寇由宣府膳房堡
即今安徽太湖县东南徐桥镇。清乾隆《太湖县志》 卷2: 徐家咀桥在 “县南四十里。乾隆五年地方绅士捐输重建,名曰高桥。往来便之”。镇以桥名。
北魏置,为东济北郡治。治所在今山东肥城市北老城。北周为肥城郡治。隋开皇初郡废。大业初属济北郡。唐武德五年 (622) 属东泰州,贞观初省入博城县。元至元十二年 (1275) 复置,属济宁路。明属济南府
①又名飞龙山。在今河北元氏县西北。《寰宇记》 卷61镇州获鹿县: “飞龙山在县西南四十五里,一名封龙山。” 《清一统志·正定府一》: 封龙山,“ 《旧志》: 山势如伏龙欲飞状,峰峦泉石,回环错列,称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