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头条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天目山

天目山

①在今江苏姜堰市北。《寰宇记》卷130泰州海陵县:“天目山,土山也。在县东六十里。山有双井相对,其水清洌,呼为天目山。”《舆地纪胜》卷40泰州:天目山“发运使蒋之奇于井中获金龙、玉璧三十六”。

②一名浮玉山。即今浙江西北部天目山。呈东北一西南走向。为长江与钱塘江水系分水岭。最高峰龙王山海拔1587米。《水经·渐江水注》:桐溪“水出吴兴郡於潜县北天目山,山极高峻”。《元和志》卷25:天目山“有两峰,峰顶各一池,左右相对,名曰天目”。《道书》以为第三十四洞天。山有东天目、西天目之分。

③即大木山。亦作天木山。在今河南信阳县西北。《元和志》卷21桐柏县:“天木山,俗名天目山。”

④在今四川阆中县东一百五十里。《寰宇记》卷86奉国县:天目山“在县东十五里。又名天溪洞,葛仙翁修道之山”。


古称浮玉山。在浙江省西北部。东北—西南走向,西接皖南山地,长130千米。有东、西两峰,主体部分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,最高峰清凉峰(1787米)。西天目山主峰海拔1507米,最高峰龙王山1587米;东天目山主峰海拔1479米。由粗面岩、花岗岩、流纹岩等构成。东、西天目山峰顶各有一池相对,被称为天目。长江、太湖水系和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。森林茂密,盛产毛竹,西天目山多高大乔木,并有古老、稀有树种。已建立全国重点自然保护区,纳入国际“人与生物圈”自然保护区网。山清水秀,飞瀑流川。名胜古迹有禅源寺、狮子口、玉溪桥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桐岭

    在今浙江桐庐县西北三十二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0分水县: 桐岭在 “县 (今分水镇) 东六十里”。

  • 古西岩口隘

    在今广西蒙山县东北。旧为瑶族出没处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7永安州:隆庆六年(1572)“官兵分道进讨,三峒兵克古西岩口、木鱼、青靛诸巢”。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蒙山县东北,为明时瑶族出没处。隆庆六年(157

  • 喀尔喀

    明、清蒙古部名。明代汉文文献译为 “罕哈”,清代译为 “喀尔喀”。明中叶,蒙古达延汗分其地为左、右翼各三万户,喀尔喀为左翼三万户之一,因地在哈剌哈河 (Qalqa) 流域而得名,封其子阿勒楚博罗特、格

  • 新庙场

    即今四川涪陵市西南新妙镇。清同治 《涪州志》 卷1: 长滩里有 “新庙子场”。光绪三十四年(1908) 改置新盛镇。1932年改为新妙乡。1985年置新妙镇。

  • 湖口

    即今江西湖口县治。《资治通鉴》: 南朝齐中兴元年 (501),萧衍命邓元起攻江州,“元起将至寻阳,(陈) 伯之收兵退保湖口”。胡三省注: “湖口,彭蠡湖入江之口。” 五代南唐置湖口县。即今江西省鄱阳湖

  • 叶挺县

    1948年苏北革命根据地改盐城县为叶挺县,治所即今江苏盐城市。以纪念叶挺将军而命名。1949年复名盐城县。旧县名。苏皖边解放区设。1946年由江苏省盐城县改置,以纪念叶挺烈士。同时将县城改名叶挺城。1

  • 徒人城

    即三角城。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北。《元和志》 卷13晋阳县: “三角城,在县西北十九里,一名徒人城。”

  • 玉山郡

    唐天宝元年(742)改陆州置,治所在乌雷县(今广西钦州市东南乌雷村)。辖境相当今广西钦州市东南部合浦县、防城港市及越南芒街一带。乾元元年(758)改为陆州。唐天宝元年(742年)改陆州置,治乌雷县(今

  • 谪仙楼

    一名太白楼、青莲祠。在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采石矶镇采石矶。为纪念唐诗人李白而建。《清一统志·太平府一》: 谪仙楼 “在当涂县西北采石,濒江,以太白旧游建”。始建于唐元和间,历遭兵火,今楼为清光绪年间建。

  • 盐源县

    清雍正六年 (1728) 改盐井卫置,属宁远府。治所在今四川盐源县东卫城镇。民国初属建昌道。1928年直属四川省。1939年属西康省。1951年县治迁盐井乡 (即今盐源县)。1955年属四川省。在四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