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头条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太湖山

太湖山

①在今安徽含山县南六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9含山县“龙洞山”条下:“太湖山在县南七十里。旧有湖,岁久湮废。山奇峰十余,削立秀挺,状如列戟。”

②又作大湖山。在今福建闽清县东。《清一统志·福州府一》:太湖山“在闽清县东十里。山椒有湖,约半里许”。

③即今福建德化县西北大龙湖。明《寰宇通志》卷46泉州府:太湖山“在德化县西。四面崔嵬, 山顶平广,数丈内有池丈许,影涵太空”,故名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9泉州府德化县“戴云山”条下:“又西里许曰太湖山,……俗曰龙湖,又名青草湖。山形如船,亦名飞船山。”

④一名大湖山、圣湖山。在今福建浦城县西南,石陂溪出此。《寰宇记》卷101建州浦城县:太湖山“在县西南一百里。《记》云,太湖山,一名圣湖山。湖在山顶,昔有采药者至此湖畔,见满湖芙蓉,涉水采之,乃石也。亦有禽鸟远如飞翔,近视则石”。

⑤在今江西定南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8赣州府定南县:太湖山“在县(治今老城镇)东北五十里。高数百仞”。

⑥一名壶山、大狐山。在今河南泌阳县东北七十里。《水经·比水注》:“太胡山在比阳北和东三十余里,广圆五六十里。张衡赋南都所谓天封太胡者也。”

⑦在今贵州黎平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1黎平府:“太湖山在府东北五里。”


(1)在浙江省乐清市东北,乐清、温岭、台州三县市交界处。海拔734米,顶有天然湖,常年积水,名由此得。 (2)在安徽省含山县南,合芜公路斜贯腹部。东北—西南走向。有奇峰十余,峭立挺秀,主峰海拔441米。山上有古刹普明塔院(即普明寺,一称太湖寺),前为大雄宝殿,后为肉身殿,香火鼎盛时期,游客云集,有“小九华”之称。山麓有湖,久湮。山中林木茂盛,设有林场和中型养鹿场,并产多种中药材。辟有国家森林公园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兑山

    ①又名九龙山。在今陕西洛南县东南三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商州》 引《雒南县志》:“当故县之西,故名。”②《尚书·尧典》:“分命和仲,宅西,曰昧谷。”郑玄注:“西者, 陇西之西,今人谓之兑山。”《方舆胜览》

  • 大树堡

    即今四川汉源县南大树乡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4越嶲卫“晒经关”条下:“镇蛮堡亦名大树堡,在两山峡口,北临大渡河,与河北羊脑山相望,为大小冲番往来之所。”清设把总驻防, 同治三年(1863),清将屠杀石达开

  • 会通苑

    即隋东都西苑。在今河南洛阳市西。唐韦述《两京新记》说:“东都苑,隋曰会通苑,又改为芳华、神都苑,周回一百二十六里。”

  • 胡良河

    一名湖梁河。即古垣水。源于今北京市房山区大安山,流入河北涿州市北,又东南合拒马河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涿州: “胡良河在州东北二十里。源出房山县大安山东麓,流入州境,又南与挟河合,流入良乡县界,注入琉

  • 绿林山

    即今湖北京山县西北与钟祥、随州二市交界处之大洪山。《后汉书·刘玄传》: “新市人王匡、王凤为平理诤讼,遂推为渠帅,众数百人。于是诸亡命马武、王常、成丹等往从之,共攻离乡聚,臧于绿林中。” 即此。(1)

  • 白崖驿

    唐置,属柘县。在今四川红原县南境。《元和志》卷32柘州柘县:“柏岭在县北八十里。岭北三十里至白崖驿,与吐蕃接界。”

  • 卞塘镇

    北宋置,属彭城县。即今江苏铜山县东北汴塘乡。古镇名。即今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铜山东北汴塘,以卞塘湖命名。

  • 野桥箐

    在今四川双流县西南。《资治通鉴》: 唐中和二年 (882),“阡能闻 (高) 仁厚将至,遣罗浑擎立五寨于双流之西,伏兵千人于野桥箐以邀官军”。即此。在今四川省双流县西南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中和二年(88

  • 富场

    亦作官富场。在今香港九龙东部。一说在今广东深圳市西。清乾隆 《御批历代通鉴辑览》 卷95:元至元十四年 (1277),“达春 (一作塔出) 令索多(一作唆都) 取道泉州泛海会于广之富场。注: 一名官富

  • 马头岭

    在今江西星子县西北码头镇旁。清同治《江西全省舆图》卷14南康府星子县:“又出北门五里至五里牌,迤西行五里至马头岭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