奓山
在今湖北武汉市蔡甸区南奓山镇附近。《清一统志·汉阳府》 “龙霓山” 条下: “又西有奓山。”
(奓zhā) 集镇名。在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中部。属奓山街道办事处。人口 5220。因位于奓山脚下得名。明末成集。主产稻、小麦,兼种棉花、林、果。有纺织、塑料、机修、制药、水泥、饮料等厂。318国道经此。古迹有三国吴鲁肃点将台。
在今湖北武汉市蔡甸区南奓山镇附近。《清一统志·汉阳府》 “龙霓山” 条下: “又西有奓山。”
(奓zhā) 集镇名。在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中部。属奓山街道办事处。人口 5220。因位于奓山脚下得名。明末成集。主产稻、小麦,兼种棉花、林、果。有纺织、塑料、机修、制药、水泥、饮料等厂。318国道经此。古迹有三国吴鲁肃点将台。
西汉太初元年(前104)改主爵都尉置,分右内史西半部为其辖区,职掌相当于郡太守。因地属畿铺,故不称郡, 为三辅之一。《汉书·百官表》 注:“扶,助也。风,化也。”治所在长安县(今陕西西安市西北)。辖境
隋开皇十六年(596)降大庾县置,属南康县。在今江西大余县东二里。唐神龙元年(705)升为大庾县。
北宋乾德五年(967)废丹山县置,属盘石县。在今四川资阳市东八十里丹山镇。有唐建砖塔,唐、宋时摩岩造像及唐咸通十四年题记。在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东部。面积124平方千米。人口6.6万。镇人民政府驻丹山,
①隋开皇十六年(596)置,属恒州。治所在今河北行唐县西北二十里东玉亭。大业初废。②唐武德四年(621)析余干县置,属饶州。治所在今江西余干县东南。七年(624)省入长城县。古县名。唐武德四年(621
即今贵州织金县。清康熙三年(1664)于此置平远府。二十二年(1683)改平远州。1914年改织金县。
在今云南永平县东北百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8永平县: 胜备江“出罗武山,引流而东南,合九渡、双桥二河,至蒙化府合样备江”。
即西湖。在今浙江杭州市西。宋 《淳祐临安志》 卷10: 西湖 “旧名钱塘湖”。唐白居易有 《钱塘湖春行》 诗,又有 《钱塘湖石记》 文。即“西湖(1)”。
①即陆浑戎。在今河南嵩县、栾川、伊川三县境。《左传》:昭公九年(前533),“晋梁丙、张趯率阴戎伐颍”。杜注:“阴戎,陆浑之戎。”《后汉书·西羌传》:“齐桓公征诸侯戍周,后九年,陆浑戎自瓜州迁于伊川,
自奉天 (今辽宁) 新民至法库止。计长80公里。清光绪三十一年 (1905) 英商请借款修筑,后因日人反对未果。
即洣水。在今湖南衡东县境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0衡山县: 茶陵江 “自酃县流入长沙府茶陵州界,又西北经攸县界而入攸水,又西至县境,流入湘江,谓之茶陵江口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