威德城
东晋建元二年 (344) 慕容皝改涉夜城(南罗城) 为威德城。在今内蒙古西辽河上源西拉木伦河或老哈河流域。一说在今辽宁朝阳市东北。《晋书·慕容皝传》: “改涉奕于城为威德城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 卷18大宁卫: 威德城 “在营州东北。东晋初,改西鲜卑宇文涉夜干之南罗城也。……慕容皝并其地,改为威德城”。
在今辽宁省朝阳市东北。《资治通鉴》:东晋建元二年(344年)前燕慕容皝伐宇文逸豆归,逸豆归遣南罗大涉夜干逆战,为燕军斩杀,遂克其都城,逸豆归走死漠北。燕改涉夜干所居城为威德城。
东晋建元二年 (344) 慕容皝改涉夜城(南罗城) 为威德城。在今内蒙古西辽河上源西拉木伦河或老哈河流域。一说在今辽宁朝阳市东北。《晋书·慕容皝传》: “改涉奕于城为威德城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 卷18大宁卫: 威德城 “在营州东北。东晋初,改西鲜卑宇文涉夜干之南罗城也。……慕容皝并其地,改为威德城”。
在今辽宁省朝阳市东北。《资治通鉴》:东晋建元二年(344年)前燕慕容皝伐宇文逸豆归,逸豆归遣南罗大涉夜干逆战,为燕军斩杀,遂克其都城,逸豆归走死漠北。燕改涉夜干所居城为威德城。
西汉置,属勃海郡。治所在今河北南皮县东南三十里董村乡。东汉废。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河北省南皮县东南董村。属勃海郡。东汉省。
①在今四川彭州市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7崇宁县:三面山“在县北六十里。上有龙湫,径不盈尺,而水常不绝”。②在今四川北川县西北。《方舆胜览》卷56石泉军:三面山“在石泉县北六十里。三面内向,因名。上有龙湫
即古昭余祁泽。又名邬泽、蒿泽。在今山西平遥县西南,跨介休县界。《元和志》卷13介休县:邬城泊“在县东北二十六里。《周礼》‘并州之薮曰昭余祁’,即邬城泊也”。即“昭余祁”。
在今河南濮阳县东。《宋史·河渠志一》:北宋庆历八年 (1048),“河决商胡埽,决口广五百五十七步”。在今河南省濮阳县东。北宋庆历八年(1048年)黄河决口于此。
①即今江苏宜兴市西北官林镇。清光绪《江苏全省舆图》 宜兴县图: 西北有官村镇。②即今江西赣县东北境官村。清时有把总驻防。
①一名马山。在今湖南湘潭市东北,湘江东岸。《水经·湘水注》: “湘水又北径昭山西,山下有旋泉,深不可测,故言昭潭无底也。” 《清一统志·长沙府一》 引 《寰宇记》: 昭山 “以周昭王至此,故名”。②
①在今浙江兰溪市东二十五里。《清一统志·金华府一》: 紫岩山 “山上有岩色紫,形如覆釜,穹窿深广,可容百人”。②又名绵竹山。在今四川绵竹县西北三十里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绵竹县: “有紫岩山,绵水所出。
又名内人斜、花田。在今广东广州市西南珠江西南岸花池,与河南街隔江相对。清屈大均 《广东新语》 卷19: 素馨斜 “在广州市城西十里三角市。南汉葬美人之所也。有美人喜簪素馨,死后遂多种素馨于冢上,故曰素
唐武德二年(619)置,属怀州。治所在今河南济源市西南五十二里蓼坞村东河清口。八年(625)废。咸亨四年(673)复置,先天元年(712)改为河清县。古县名。唐武德二年(619年)置,治今河南省孟州市
即今福建永春县西北苏坑乡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9德化县:“苏坑隘在县东南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