娑奚桥
亦名娑夷桥。在今巴基斯坦控制之克什米尔西北部印度河支流吉尔吉特河上。《旧唐书·高仙芝传》: 天宝间讨小勃律,仙芝 “急令 (席) 元庆斫(娑夷河) 藤桥,去勃律犹六十里。及幕,才斫了,吐蕃兵马大至,已无及矣。藤桥阔一箭道,修之一年方成。勃律先为吐蕃所诈借路,遂成此桥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65: 娑奚桥 “在小勃律国都城南娑奚水上,有藤桥,路通吐蕃”。
亦名娑夷桥。在今巴基斯坦控制之克什米尔西北部印度河支流吉尔吉特河上。《旧唐书·高仙芝传》: 天宝间讨小勃律,仙芝 “急令 (席) 元庆斫(娑夷河) 藤桥,去勃律犹六十里。及幕,才斫了,吐蕃兵马大至,已无及矣。藤桥阔一箭道,修之一年方成。勃律先为吐蕃所诈借路,遂成此桥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65: 娑奚桥 “在小勃律国都城南娑奚水上,有藤桥,路通吐蕃”。
故地在今印度西南沿岸奎隆一带。即《岭外代答》和《诸蕃志》记述之故临国。明费信《星槎胜览》有“大㖵喃国”、“小㖵喃国”,其释文尽本元汪大渊《岛夷志略》“小啰南”条。《明史·外
①在今安徽霍邱县西南境。《寰宇记》卷129寿州霍邱县:“九仙山在县南百八十里。上有九臼。旧有九仙人在此山中捣药,因名。”②在今福建尤溪县南七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延平府》 “九仙山”条下:九仙山“又名蓬莱
即今广东湛江市南东头山岛。《清一统志·雷州府》:石门港“在遂溪县东三十里。自高州府石城县流入,与吴川县分界,又南至东头山海”。
明永乐初置,寄治今河北河间市城西。明建文四年(1402年)置,治今河北省河间市,属后军都督府。清顺治十二年(1655年)裁入河间卫。
又作浮图关、浮屠关。即今四川重庆市西佛图关。《清一统志·重庆府二》:佛图关“在巴县西七里,即李严欲凿通汶、涪二江处,为重庆要津。上有石佛像,故名”。古为兵家必争之地。《明史·张献忠传》:崇祯十七年(1
即今广东韶关市东江与溱水 (今武江)合流后之北江。《水经·溱水注》: “东溪亦名东江,又曰始兴水。……东汉又西注于北江,谓之东江口。溱水至此,有始兴大江之名。” 《元和志》 卷34浈阳县: “溱水一名
在今云南澄江县东北。《清一统志·澂江府》:大冲河“在河阳县东北十里罗藏山下,汇溪涧诸水为河,流入明湖。明隆庆中,水涨堤决,知县文嘉谟浚深之”。
又名虢城。即今山西孝义县北虢城。《寰宇记》卷41汾州孝义县:“瓜城在县北十里。此本虢城也。”
北宋置,即今福建泰宁县西南梅口乡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8泰宁县: 梅口寨 “在县西梅口保。宋绍定五年,统领刘纯分忠武军于此,以镇罗源筋竹之寇。后废”。《宋史·兵志六》 福建路邵武军十砦有梅口砦。后为梅口
在今甘肃金塔县东北鼎新镇北约七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肃州》 “毛目城”条下:“又有平朔城,在城北二百二十里。二城皆周一里,相传皆元时守御,属威远卫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