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头条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宕州

宕州

①北周天和元年 (566) 于宕昌羌地置,治所在阳宕县 (今甘肃宕昌县东南)。辖境相当今甘肃宕昌、舟曲二县地。大业三年 (607) 废。唐武德元年 (618) 复置,治所在怀道县 (今甘肃宕昌县西南)。贞观元年 (627),与怀道县移治今甘肃舟曲县西北白龙江北岸。天宝元年 (742) 改为怀道郡,乾元元年 (758) 复为宕州。广德后没于吐蕃。

②唐永徽二年 (651) 置羁縻州,属茂州都督府。治所在今四川茂县西北。北宋属茂州。《宋史· 蛮夷传》: “宣和五年,宕、恭、直诸部蛮入寇。” 后废。


(1)北周天和元年(566年)以宕昌羌地置,治阳宕县(隋改为良恭县,今甘肃宕昌县东南)。辖境相当今甘肃省白龙江上游宕昌、舟曲等县一带。隋大业三年(607年)改为宕昌郡。唐武德元年(618年)复为宕州,移治怀道县(今甘肃舟曲县西)。安史之乱后废,但其名仍存,宋代为茂州等九州蛮之一,熙宁八年(1075年)宋兵曾一度入宕州,元代也曾置松、潘、叠、宕、威、茂州安抚司与宣抚使。(2)唐永徽二年(651年)置,治今四川省汶川、宝兴二县界。辖境相当今四川省理县、汶川、宝兴三县交界地区。后废。北宋时复置,移治今四川省茂县西北。后废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荣懿县

    唐贞观十六年 (642) 置,为溱州治。治所在今四川重庆市万盛区西南青羊镇。北宋废。古县名。唐贞观十七年(643年)置,治今重庆市綦江县东南扶欢。为溱州治。北宋时降为寨。

  • 郇阳

    战国楚邑。在今陕西旬阳县北洵河北岸。《战国策· 楚策一》: 苏秦为赵合从,说楚威王曰,楚 “北有汾陉之塞、郇阳”。即此。西汉置旬阳县。古邑名。战国楚邑。后属秦。在今陕西省旬阳县北洵河北岸。《战国策·楚

  • 阿城镇

    即今山东阳谷县东北五十里阿城镇。春秋时为齐柯邑,后为阿邑。秦于此置东阿县。今为阿城镇,仍以古阿邑为名。在山东省阳谷县东部、小运河右岸。面积117平方千米。人口6.6万。镇人民政府驻阿城,人口1.2万。

  • 鲁克察克

    即鲁克沁。在今新疆鄯善县西南九十里鲁克沁镇。清乾隆 《西域图志》 卷14: 鲁克察克“旧对音为鲁克沁”。

  • 江城县

    1929年改猛烈行政区置,直属云南省。治所即今云南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。民国《云南行政纪实》:“环境皆江, 因以名县。”1954年改设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。旧县名。1929年以象明县和勐烈行政区合置,

  • 辽东

    地区名。泛指今辽宁辽河以东地区。或通称今辽宁省。与辽左同义。地区名。指今辽宁省东部地区。包括今丹东市及本溪市部分地区。为辽东半岛的一部分。解放初曾设辽东省。

  • 浩齐特左翼旗

    清顺治三年 (1646) 置,属内蒙古锡林郭勒盟。驻地在今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西北赛汗诺尔。1950年并入东部联合旗。古旧旗名。清顺治七年(1650年)以浩齐特部置,治今内蒙古自治区西乌珠穆沁旗西北赛尔

  • 契州

    唐六胡州之一。调露元年 (679) 以处突厥民置,治所在今内蒙古鄂托克旗或鄂托克前旗境。神龙三年 (709) 属兰池都督府,寻改为县。开元十年(722) 复置。后废。

  • 风陵

    即封陵。在今山西芮城县西南风陵渡镇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“关之直北,隔河有层阜,巍然独秀,孤峙河阳,世谓之风陵。戴延之所谓风塠者也。”

  • 多麻巴

    在今西藏索县东南军巴附近。藏语意石头部落的下方。为藏北三十九族之一。见清乾隆《西藏志·外番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