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头条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宜君县

宜君县

北魏太平真君七年 (446) 改宜君护军置,属北地郡。治所即今陕西耀县。西魏大统五年(539) 迁至今铜川市西北玉华南四里,为宜君郡治。隋开皇三年 (583) 郡废,县属雍州。大业初属京兆郡。唐武德七年 (624) 属宜州,贞观十七年(643) 废。二十年 (646) 复置,属雍州。永徽二年 (651) 又废。龙朔三年 (663) 复置,属坊州。治所即今陕西宜君县。元改属鄜州,明属延安府鄜州。清属鄜州。民国初属陕西榆林道。1928年直属陕西省。


在陕西省中部。属铜川市。面积 1476 平方千米。人口9.2万。辖5镇、5乡。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。前秦苻坚置宜君护军(在今耀州区城关镇),军以川名。北魏太平真君七年(446年)改为宜君县,县以军名;于今县东西村乡石堡村置石保县。隋开皇三年(583年)废石保县入宜君县(治今耀州区境)。唐贞观十七年(643年)宜君县废,二十年于玉华宫(今县西南)复置。永徽二年(651年)再废。龙朔三年(663年)析中部、同官两县地于今址复设宜君县,属坊州。五代、宋、金因之。蒙古至元六年(1269年)后属鄜州。1913年属榆林道,1928年直属陕西省。1948年属陕甘宁边区黄龙分区,1950年属延安专区。1958年撤销县制,辖地分别并入铜川市和黄陵县。1961年以原区域复置,属延安专区。1969年属延安地区,1983年属铜川市。地处黄土高原区。青河、五里镇河、雷塬河等东注洛河。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。农产以小麦、玉米、豆类、高粱、油菜籽、烤烟为主。特产“宜党”。矿产有煤炭、铁、天然气、石油、石灰石、油页岩等。工业以采煤为主,森林采伐占相当地位。有炼铁、农机、陶瓷、面粉、酿酒、食品加工等厂。油布为主要手工业产品。西包公路经此。名胜古迹有彭祖墓、福地石窟、哭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阳凉北关

    北宋置,属介休县。在今山西灵石县北二十八里冷泉村附近。即今山西省灵石县东北冷泉。北宋属灵石县。

  • 钦政县

    唐武德五年 (622) 置,属南恭州。治所在今广西蒙山县西北。贞观十二年 (638) 废。古县名。唐武德五年(622年)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蒙山县境。属蒙州。贞观十二年(638年)废。

  • 绸州

    唐武德四年 (621) 置,治所在乌伤县(今浙江义乌市)。《新唐书· 地理志》: 绸州 “因绸岩为名”。辖境相当今浙江义乌市地。七年 (624)废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置,治乌伤(今浙江义乌市)。辖

  • 思明县

    1913年裁厦门厅改县并易名,为福建南路道治。1914年为厦门道治。治所即今福建厦门市。1928年直属福建省。1935年撤销,原城区及鼓浪屿区并入厦门市,禾山区划归同安县。旧县名。1913年由厦门厅改

  • 水东长官司

    明永乐元年(1403)以水东寨长官司、水东仡佬长官司改置,属贵州宣慰司。治所在今贵州贵阳市东北。清废。

  • 昌宁郡

    西魏恭帝二年 (555) 改临夷郡置,属宁州。治所在帖夷县 (在今四川南坪县东南一百里)。隋开皇三年 (583)) 废。西魏置,治贴夷县(今四川九寨沟县东南)。辖境约相当今四川省九寨沟县及其附近一带。

  • 那楼营

    在今广东廉江县西南青平镇之息安村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4石城县:那楼营“在县西八十里。旧在县西北,嘉靖中迁于息安驿”。

  • 风水洞

    在今浙江杭州市西南。宋《淳祐临安志》卷9引《祥符经》云:“洞极大, 流水不竭。顶上又有一洞,过立夏, 清风即自内出, 立秋则止,故名风水洞。”宋苏辙有《和子瞻题风水洞》诗。

  • 东场镇

    在今广东徐闻县西迈陈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4徐闻县:东场镇“在县西南海滨,有巡司。《志》云:洪武初,置于迈谷村。二十七年迁于东阳”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南区东南部、大风江北岸。面积187平方千米。

  • 石分镇

    北宋置,属分宜县。在今江西分宜县南石分岭下。古镇名。又称石分市。在今江西省分宜县石分岭下。《元丰九域志》:分宜县有石分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