宜春泉
或曰又名灵泉。在今江西宜春市西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袁州宜春: “有宜春泉,酝酒入贡。”《寰宇记》 卷109袁州宜春县: “县侧有暖泉,从地涌出,夏冷冬暖。清澄若镜,莹媚如春,饮之宜人,故名宜春县。” 《舆地纪胜》 卷28袁州: 灵泉 “即宜春泉。在 (宜春) 县西四里。李景夏 《灵泉记》 云,泉宜作酒”。故迹已堙。
或曰又名灵泉。在今江西宜春市西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袁州宜春: “有宜春泉,酝酒入贡。”《寰宇记》 卷109袁州宜春县: “县侧有暖泉,从地涌出,夏冷冬暖。清澄若镜,莹媚如春,饮之宜人,故名宜春县。” 《舆地纪胜》 卷28袁州: 灵泉 “即宜春泉。在 (宜春) 县西四里。李景夏 《灵泉记》 云,泉宜作酒”。故迹已堙。
在今黑龙江省饶河县东北乌苏里江西岸。清光绪《吉林通志》卷17:“乌苏里江西岸,北至混同江南岸旧设噶珊:……伊都赫。”即此。
元属察合台汗国。在今新疆博乐县,艾比湖之西。《西游录》 作不剌,《西使记》 作孛罗,《元史·地理志·西北地附录》 作普剌,《耶律希亮传》作不剌,均为同名异译。又作不剌(见《西游录》),又作普剌(见《元
北宋崇宁五年(1106)置,治所在今广西南丹县西南吾隘乡那地村。大观元年(1107)废,后复置。元属庆远南丹安抚司。明洪武元年(1368)改置那地州。北宋崇宁五年(1106年)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
①在今山西应县东北三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大同府》:龙首山“在应州东北三十里。一名边耀山。高峰相接, 长二十余里, 上有神农庙”。②在今辽宁铁岭市东。明《全辽志》卷1铁岭卫:龙首山“在城东二里, 上有龙王
唐天宝八年 (634) 于索磨川置,治所在今四川马尔康县东梭磨乡,一说在马尔康县西十里俄尔雅村。后废。唐天宝八载(749年)以剑南之索磨川(今四川梭磨河一带)置,治今四川省马尔康县东梭磨。领吐蕃、牂柯
北宋置,属巨野县。在今山东郓城县西南。《宋史·河渠志四》:“五丈河下接济州之合蔡镇,通利梁山泊。”
又作夜勒浑河。即今黑龙江省密山市东北裴德河。源出市西北完达山,东南流折而东北入穆棱河。清齐召南 《水道提纲》 卷25: 穆棱河会巴彦河,“又东北百余里,有夜勒浑河西北自查库兰岭东南流,合西来哈而哈山之
明洪武六年 (1373) 改台蓬若洞住溪等处长官司置,属思州安抚司。治所即今贵州岑巩县。二十五年 (1392) 废。永乐十二年(1414) 复置,属思州府。清乾隆间废。明洪武六年(1373年)置,二十
①秦置,属颍川郡。治所即今河南郏县。西晋属襄城郡。 北魏改为城县。 北宋复改郏县, 属汝州。崇宁四年 (1105) 属颍昌府。后复改为郏城县。②元大德八年 (1304) 复置,属汝州。
在今四川宜宾市东北五里。清《古今图书集成》方舆汇编职方典卷605:吊黄楼“因吊山谷而名”。嘉庆《宜宾县志》卷13: 吊黄楼在“治北对江。昔人黄庭坚建,后圮。今为东岳庙。土人犹呼旧名”。《清史稿·曾纪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