尼什哈山
一名龙潭山。在今吉林省吉林市东十二里。《清一统志·吉林一》:尼什哈山“周十里,高三百步。其上有城,周二里。城西一井,木一其中。旁有鲫鱼池三,石砌”。光绪《吉林通志》卷18:尼什哈山“尼什哈者,国语(满语)谓小鱼也。山之东北有河出小鱼, 山因以名。四面陡壁,西北有车道,盘旋而上至其颠。杂树交荫,希见阳景。南行百余步,路旁有一池,石砌,相传谓鲫鱼池。北有龙潭,周五十余步,水色深碧,雨不溢,旱不减”。
一名龙潭山。在今吉林省吉林市东十二里。《清一统志·吉林一》:尼什哈山“周十里,高三百步。其上有城,周二里。城西一井,木一其中。旁有鲫鱼池三,石砌”。光绪《吉林通志》卷18:尼什哈山“尼什哈者,国语(满语)谓小鱼也。山之东北有河出小鱼, 山因以名。四面陡壁,西北有车道,盘旋而上至其颠。杂树交荫,希见阳景。南行百余步,路旁有一池,石砌,相传谓鲫鱼池。北有龙潭,周五十余步,水色深碧,雨不溢,旱不减”。
①隋开皇中改庐陵郡置,治所在庐陵县(今江西吉水县北)。大业初复为庐陵郡。唐武德五年(622)改为吉州。永淳元年(682)与县治庐陵县同徙治今江西吉安市。天宝元年(742)改为庐陵郡,乾元元年(758)
一作赤弥干川。在今甘肃武威市西南五十里。《寰宇记》卷152番和县:“土弥干川,即古匈奴为放牧之地。鲜卑语髓为吐弥干,言此川土肥美如髓,故以名之。”
一作呕夷川。其说不一:《周礼·职方》并州:“其川虖沱、呕夷”。郑玄注谓即祁夷水,当今山西广灵、河北蔚县等县境的桑干河支流壶流河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、《水经注》则以为是滱水,即今河北中部大清河支流唐河。
在今山东文登市西。1941年山东革命根据地置昆嵛县治此。
在今阿塞拜疆里海西,靠近库拉河。《元史·地理志·西北地附录》 有“巴耳打阿”。
东晋时张茂筑。为前凉都城姑臧(今甘肃武威市)城内的台。《十六国春秋辑补》卷68前凉录:张茂永元三年(322),“茂复大城姑臧,修灵钧台”。《晋书·张茂传》载:“茂筑灵钧台,周轮八十余堵,基高九仞。”故
①战国时燕邑。在今河北高阳县东二十五里旧县镇。《战国策·赵四》: “燕封宋人荣蚠为高阳君。” 即此。②即今河南杞县西南高阳镇。《史记·高祖纪》:沛公 “西过高阳”。《集解》 文颍曰: “聚邑名也。”《
唐置,属营州。治所在今辽宁北镇满族自治县。辽废。
在今河南临颍县西北二十八里繁城回族镇。魏文帝曹丕即位于此。《水经·颍水注》:颍水“径繁昌故县北,曲蠡之繁阳亭也。魏书国志曰: 文帝以汉献帝延康元年行至曲蠡,登坛受禅于是地,改元黄初,其年以颍阴之繁阳亭
即今四川大足县之濑溪河。《元和志》卷33静南县:“赤水溪,经县南,去县九十步。”《寰宇记》卷88大足县:“在河楼湍,东临赤水。赤水溪,源从普州安岳县界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