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头条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峨眉山

峨眉山

①在今山西新绛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1绛州: 峨眉山 “在州南十里。《志》 云,山迤逦连闻喜、夏、猗氏、临晋、荣河诸县界,西抵黄河,东抵曲沃西境,亦曰峨眉坡,亦曰峨眉原,即中条之坡阜也”。

②即峨岭。在今山东淄博市博山城南二里。

③又名牙门山、峨嵋大山、大峨山。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十三里。《太平御览》 卷166引 《益州记》 云: “峨眉山,两山相对,望之如峨眉。” 左思《蜀都赋》: “抗峨眉之重阻。” 东晋常璩 《华阳国志·蜀志》: 南安县 “南有峨眉山,山去县八十里,《孔子地图》 言有仙药,汉武帝遣使者祭之,欲致其药,不能得”。唐、宋以来成为佛教胜地。著名寺院有报国寺、万年寺、洪椿坪寺、洗象池等。山势南北绵延曲绕,巍峨秀丽,主峰万佛顶海拔3098米。群峰叠嶂簇翠,悬崖深壑险峻,飞瀑溪流环旋,素有 “峨眉天下秀” 之美誉。与浙江普陀山、安徽九华山、山西五台山并称为佛教四大名山。


(1)古称蒙山,又称门牙山、胜峰山。《太平御览》:峨眉山“两山相对,望之如峨眉”。故名。在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。系大峨、二峨、三峨、四峨四山总称。通常专指大峨山。为断块山,南北走向,东陡西缓。主峰万佛顶(3098米),其余高峰有金顶(3060米)、千佛顶(3045米)等。地层较完整,自然垂直分带明显。动植物资源丰富。景色雄秀,有“峨眉天下秀”之誉。在金顶可观云海、日出、佛光、神灯四大自然景观。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,传为普贤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。寺庙众多,创建于东汉,唐、宋以后日趋兴盛,至明、清极盛。主要有报国寺、伏虎寺、清音阁、洗象池、万年寺、金顶等。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、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,已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。(2)见“天门山(2)(1)”。

峨眉山景区示意图


猜你喜欢

  • 仙涌山

    在今广东新会市西南罗坑。《舆地纪胜》卷89广州:仙涌山“在新会县西北六十里。地名罗坑,本无山, 一夕风雷震怒,涌出数峰, 因名仙涌”。

  • 王郎城

    在今河北邯郸市人民路西北、建设大街东南,原王郎村北。据《后汉书·王昌传》载:“王昌一名郎,赵国邯郸人也。……初,王莽篡位,长安中或自称成帝子子舆者,莽杀之。郎缘是诈称真子舆……。更始元年十二月,(刘)

  • 武家站

    亦名武家穴站。元置,在今湖北武穴市。元 《析津志》: 天下站名有 “武家”。

  • 泾江口镇

    即今安徽宿松县南长江滨之汇口乡。明设巡司于此。清嘉庆时裁。

  • 李详砦

    北宋置,属信安军。在今河北霸州市东一百十里。

  • 那旺国

    约当今孟加拉湾东南部之尼科巴群岛。《元史·外夷传》:至元十九年(1282),杨庭壁“四月还至那旺国”。

  • 利县

    西汉置,属齐郡。治所在今山东博兴县东四十里利城。东汉属乐安国。西晋改利益侯国。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山东省博兴县东南。属齐郡。南朝宋废。

  • 安都寨

    在今陕西千阳县南,接近箭括岭。《资治通鉴》:五代汉乾祐元年(948),蜀将安思谦进屯散关,“遣马步使高彦俦、眉州刺史申贵击汉箭筈安都寨,破之”。即此。

  • 渤海郡

    ①南朝宋武帝侨置,属翼州。治临济城(今山东高青县东南高苑)。其后治所在重合县 (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)。故 《魏书·地形志》 称: 渤海郡“故临淄地”。北齐废。②隋大业二年 (606) 改沧州置,治所在

  • 胡甲水

    亦名侯甲水、护甲水。在今山西武乡县西北百里。西北流径祁县南,折而西南流至平遥县西南入汾水。《水经·汾水注》: 侯甲水 “发源祁县胡甲山,……西北径中都县故城南,……又西北入邬陂,而归于汾流矣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