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头条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广济渠

广济渠

①即隋通济渠。唐改名。《宋史·河渠志》:“汴河,自隋大业初,疏通济渠,引黄河通淮。至唐改名广济。”

②在今河南三门峡市西陕县老城东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陕州陕县:“有广济渠,武德元年,陕东道大行台金部朗中孙长操所开,引水入城,以代井汲。”《清一统志·陕州直隶州一》:“《州志》:起自州东三十里交口村,堰水入城。金大定间,耶律翼民重浚,今淤。”

③一称广济河。蒙古中统二年(1261)开浚。自今河南济源市东北沁口筑堰断沁水入渠,东南流循古朱沟、沙沟等水,至温县东入黄河。《元史·河渠志》:“广济渠在怀孟路,引沁水以达于河。”二十余年后淤废。天历三年(1330)修复。《清一统志·怀庆府一》:广济河“其在济源、河内者,即古朱沟水。其至温县入河者,即古沙沟水”。故道在今河南济源、沁阳二市及温县境。

④在今河南北部、山东西部沁水与运河之间。明正统中,河决汴梁,东北趋漕河,溃沙湾东堤,由大清河入海。景泰五年(1454),徐有贞主持开浚用以疏导黄河决流的渠道,西接黄河、沁水,东抵张秋(沙湾北十二里),使决流不复东冲沙湾,改自张秋北出济运。弘治后全河南趋入淮,渠道堙废。


(1)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交口。唐武德元年(618年)陕东道大行台金部郎中长孙操所开。(2)唐改隋通济渠为广济渠。详“通济渠”。(3)蒙古中统二年(1261年)开浚。起自今河南省太行山麓沁河出山口,于此筑堰遏沁水入渠东流循古朱沟、沙沟等水入黄河,溉济源、河内(今沁阳)、河阳(今孟州)、温、武陟五县民田三千余顷。后二十余年淤废,天历三年(1330年)修复。今河南省济源、沁阳、温县等市县境内犹有广济河遗迹。(4)明景泰五年(1454年)左佥都御史徐有贞主持开浚,用以疏导黄河决流。在今河南省北部和山东省西部沁水、运河之间。先是正统末黄河决流冲毁山东寿张县(今阳谷县东南)南沙湾运河堤,漕运阻绝,屡塞复决。至是有贞开渠西接黄河、沁水,东抵张秋(沙湾北十二里),使决流不复东冲沙湾,改自张秋北出济运。逾年功成,沙湾遂塞,漕运复通。弘治后全河南趋入淮,渠道堙废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武夷山

    广义的武夷山在今江西、福建两省边境。东北—西南走向。北接仙霞岭,南连九连山,为赣江、闽江分水岭。主峰黄岗山,在今福建武夷山市西北,海拔2158米,为本省最高峰。狭义的武夷山在今福建武夷山市西南二十里,

  • 西周封国。姬姓。周武王封弟叔度于蔡。成王即位,蔡叔因参与武庚叛乱而被逐。后复封蔡叔之子胡于蔡 (在今河南上蔡县西南)。春秋时屡受齐、楚侵伐。公元前531年为楚灵王所灭。公元前529年楚平王复立蔡,平侯

  • 长河

    ①一名东河。在今江苏江阴市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5常州府江阴县:长河“在县东南十里。自运河分流,经县东南十五里,由里山曰由里泾,又东南亦注于无锡县之新河”。②青弋江下游入江口别名。青弋江在今安徽芜湖县

  • 官台 (臺) 场

    在今山东寿光市东北。元于钦 《齐乘》 卷5: 官台在 “寿光北七十里,有盐官”。《清一统志 ·青州府二》 引 《县志》 曰: “官台场在县北八十里,产盐。”

  • 悬钟千户所

    明洪武二十年 (1384) 置,属福建都司。治所即今福建诏安县东南玄钟。清顺治十四年(1657) 废。明洪武二十年(1387年)置,治今福建省诏安县东南玄钟村。属镇海卫。嘉靖四十一年(1562年)为倭

  • 邢台镇(县级)

    1947年晋察冀边区改邢台市置,治所即今河北邢台市城区。1953年复置邢台市。

  • 长寿店

    即今湖北钟祥市北五十四里长寿镇。民国《湖北通志》卷73 《兵事》:清同治二年(1863)八月,张总愚至“钟祥长寿店”。

  • 安乐溪

    即今川、黔两省境内之赤水河。东晋常璩《华阳国志·蜀志》:符县“治安乐水会”。《水经·江水注》:符县“治安乐水会,水源南通宁州平夷郡鄨县,北径汉安县界之东,又径符县下,北入江”。

  • 新县镇

    即新饶安镇。今河北孟村回族自治县南十八里新县镇。清光绪 《畿辅通志》 卷156沧州盐山县“饶安故城” 条下: “新县镇,即浮水城,距今治三十里。”(1)在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南部、宣惠河北岸。面积63

  • 卑克努河

    在今辽宁朝阳县西南。大凌河支流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朝阳府朝阳县: “大凌河自建昌入,合南土河,径西平房西,左合卑克努河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