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都府路
北宋嘉祐四年(1059)改益州路置,治所在成都府(今四川成都市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邛崃山以东,大渡河以北,龙门山西南及沱江以西大部,以东一小部分地区。元初废。
北宋嘉祐四年(1059年)改益州路置,治成都府(今四川成都市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省北川、江油等县市以南,犍为、喜德、冕宁等县以北,小金、泸定、石棉等县以东,绵阳、简阳、仁寿等市县以西地。蒙古中统元年(1260年)废。
北宋嘉祐四年(1059)改益州路置,治所在成都府(今四川成都市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邛崃山以东,大渡河以北,龙门山西南及沱江以西大部,以东一小部分地区。元初废。
北宋嘉祐四年(1059年)改益州路置,治成都府(今四川成都市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省北川、江油等县市以南,犍为、喜德、冕宁等县以北,小金、泸定、石棉等县以东,绵阳、简阳、仁寿等市县以西地。蒙古中统元年(1260年)废。
在今湖南永州市东北十里。唐柳宗元《游石角过小岭至长乌村》诗有“石角恣幽步”句,即此。
三国魏文帝时洛阳正殿。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北部。《三国志·魏书 ·文帝纪》 载:黄初元年 (220) 十二月,“初营洛阳宫,戊午幸洛阳”。裴松之按: “诸书记是时帝居北宫,以建始殿朝群臣。”
五代周显德六年 (959) 置,在今河北高阳县东二十五里旧城镇。《宋史·地理志》: 顺安军“本瀛州高阳关砦”。庆历八年 (1048) 于此置高阳关路安抚使,统瀛、漠、雄、贝、冀、沧、承、静、保定、乾宁
即今河北平山县西北二十五里南甸镇。清同治 《畿辅通志》 卷50平山县图: 西北有南店镇。
一名山。 又名龙头山。 在今湖南江永县东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1永明县: 限山,“ 《志》 云:自都庞岭分支三十里,过县治后,东南隔潇水,若城墉之限。往时路沿山下,寻圮于江。江溢时,
①即今广东阳东县东北那龙圩。清时有把总驻防。②亦作那隆墟。即今广西灵山县西南五十里那隆镇。清雍正《广东通志》卷18:钦州有那隆墟。宣统《广东舆地全图》灵山县图:西南有那隆墟。
①又名辟邪渡。即今江西南昌县 (莲塘镇) 东南武阳镇。《明史·太祖本纪》: 元至正二十三年 (1363),“太祖自将救洪都。癸未,次湖口,先伏兵泾江口及南湖嘴,遏友谅归路,檄信州兵守武阳渡”。即此。②
在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9思恩县: 绀山 “在县北二十里,以山色名。亦曰扞山。以扞蔽县后也。岩嶂层叠,日光少见,土人谓之暗岭”。
在今河南濮阳市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6开州: 洪洋山 “山秀丽而隆峻。《志》 云: 澶渊旧在其下。今山南有浮翠桥,即澶水所经也”。
即今湖南保靖县东南三十里涂乍乡。清光绪 《湖南通志》 卷30有 “涂乍汛堡”。严如熤《苗疆险要考》 谓涂乍河 “傍山临涧,径路崎岖,永(顺)、保 (靖) 接壤要隘”。清乾隆征苗时设台站于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