扶欢县
唐贞观十六年(642)置,属溱州。治所即今四川綦江县东南扶欢镇。《元和志》卷30扶欢县:“以县东扶欢山为名。”北宋熙宁七年(1074)改为扶欢砦。
古县名。唐贞观十六年(642年)置,治今重庆市綦江县东南。属溱州。后废。
唐贞观十六年(642)置,属溱州。治所即今四川綦江县东南扶欢镇。《元和志》卷30扶欢县:“以县东扶欢山为名。”北宋熙宁七年(1074)改为扶欢砦。
古县名。唐贞观十六年(642年)置,治今重庆市綦江县东南。属溱州。后废。
在今江西樟树市西南濛河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7新喻县: 颍江水 “在县东北八十里。出蒙山之阳,合榄陂、绿陂、龙镜诸水,达于清江。《志》云,颍江上流凡八十四源,合流而东南,入于渝水”。
即今山东烟台市西南门楼镇。旧属福山县。清光绪《山东通志》卷2《舆图志》:福山县南有门楼集。民国《福山县志稿》卷1《镇集》:门楼集“在县(治今福山镇)南十五里”。
即得利赢城。今辽宁瓦房店市北三十里得利寺镇。民国徐曦 《东三省纪略》 卷8: 南满铁路有得利寺站。
①即古东陵川水、紫河。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南之浑河。《清一统志·归化城六厅》:紫河“在和林格尔地。蒙古名五蓝木伦”。上游有二水:北为凉城县之宁远水;南为山西右玉县之兔毛河,二水在杀虎口外,和林格尔县东南
一作彻里路。元至元二十九年(1292)置,治所在景兰城(今云南景洪市东南曼景兰)。明洪武十九年(1386)改为车里宣慰司。见“车里(1)”。
即酸枣河。今四川温江县北之江安河。《元史·河渠志》:“鹿角之北涯,有渠曰马坝,东流至成都,入于南江。渠东行二十余里,水决其南涯四十有九,每岁疲民力以塞之。乃自其北涯凿二渠,与杨柳渠合,东行数十里,复与
①即今河南商城县西四十六里观庙乡。清嘉庆《商城县志》:“相传观音大士现身度人处。后建有寺。旧址尚存。”②即今四川德昌县东南金沙傈僳族乡(观音堂)。清嘉庆《四川通志》卷89西昌县:观音铺“在县南一百六十
又作大鄣水。即今安徽绩溪县东之登源河。源出安徽绩溪县东大鄣山,西南入扬之河。《清一统志·徽州府一》:大障水“在绩溪县东南。源出大障山,郭璞所谓浙江水也。西南流至象山下,合扬之水为临溪。又西南流径歙县界
宋大理置,为教合三部之一,属最宁府。在今云南文山县西南六里旧城。元代属临安等处宣慰司。明代置教化三部长官司。
即今湖北通山县东南三十里宝石乡。清光绪 《湖北全省分图》: 通山县东南有宝石河市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