拔达岭
一名凌山。又作勃达岭、凌岭、绫岭。即今新疆乌什县西北别迭里山口。为唐时通往西域的重要山隘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温肃州: “又西北三十里至粟楼烽。又四十里度拔达岭。” 玄奘赴天竺经此。
古山名。又称凌山。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别迭里山口。唐时为通往西域要道所经,玄奘赴天竺即取道于此。
一名凌山。又作勃达岭、凌岭、绫岭。即今新疆乌什县西北别迭里山口。为唐时通往西域的重要山隘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温肃州: “又西北三十里至粟楼烽。又四十里度拔达岭。” 玄奘赴天竺经此。
古山名。又称凌山。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别迭里山口。唐时为通往西域要道所经,玄奘赴天竺即取道于此。
又名玉田山。在今河北玉田县北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遵化州一》: 无终山,“按: 玉田以无终种玉得名,古为无终县,则取山以名县可知”。
①在今江西上高县西南。明置巡司于此。②即今四川珙县南一百一十里洛表镇麻塘坝。此地沿螃蟹溪两岸的山崖上有著名的僰人悬棺,约有一百多具。距地表低者十数米,高者数十米,乃至上百米。棺为木质,形如长匣。或依岩
①涑水的别称。在今山西永济市西南。《水经· 河水注》: 涑水 “出河北县雷首山,……其水西南流,亦曰雷水。……涑水又西南流,注于河”。②即大雷池水。在今湖北黄梅县及安徽宿松、望江县以西长江北岸,相当今
在今四川营山县东北六十里黄渡镇。清魏源 《圣武记》 卷9: 嘉庆二年 (1797),白莲教义军“退屯营山之黄渡河,为巴、达、渠水路要地,与官兵相持不退”。
在今河北景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3景州:白家屯:“(明)天启中,……牛朝利等退保白家屯,掘深壕,伐木为堑,固守以拒官军。”在今河北省景县北。明天启中,义军首领丁志宏转战于阜城、武邑间,为明军所害。其部
原为浦东、横浦两盐场,分设在今上海市金山县东南,金山卫城北三里北仓和今上海市松江县西首仓桥。民国初两场合并为一,名两浦场。
在今福建南靖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9南靖县: 深渡溪 “在县西北五十里。自龙岩县界历龟洋入小溪”。
在今湖北巴东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8巴东县 “东奔峡” 条下: “又有破石峡,在县东五里,两崖如刀劈状。”
又称牟二黑子地主庄园。在今山东栖霞县北五里古镇都村东。牟墨林(1787—1868),字松野,绰号牟二黑子。庄园始建于清乾隆七年(1742),是一座比较完整的大地主宅院。有房屋四百八十间,门楼约三十个及
在今广东连州市南。《水经·洭水注》:“洭水又东南流,峤水注之。水出都峤之溪,溪水下流历峡南出,是峡谓之贞女峡。峡西岸高岩名贞女山,山下际有石如人形,高七尺,状如女子,故名贞女峡。古来相传有数女取螺于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