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字碑
在今陕西乾县北、唐乾陵正南御道东侧。通高7.53米。碑身正、背面均无文字。宋、金之后,游人始于碑上题刻文字,南面三十二段,北面十段,共四十二段。最著名的当为“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”,不仅保存完整,而且因其契丹文、汉文并行,是研究契丹文字、历史的珍贵资料。因碑头刻有八条螭首,正中一条螭龙,共九条,故又称“九龙碑”。
在今陕西乾县北、唐乾陵正南御道东侧。通高7.53米。碑身正、背面均无文字。宋、金之后,游人始于碑上题刻文字,南面三十二段,北面十段,共四十二段。最著名的当为“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”,不仅保存完整,而且因其契丹文、汉文并行,是研究契丹文字、历史的珍贵资料。因碑头刻有八条螭首,正中一条螭龙,共九条,故又称“九龙碑”。
北宋置,属渠江县。在今四川华蓥市东北禄市镇西南化城坝。
十六国后凉升番和县置,属凉州。治所在今甘肃永昌县西二十里水磨关南二里水寨城 (俗称白虎城)。《晋书·吕纂载记》: 吕弘 “改封番禾郡公”。即此。北魏改名番和郡。十六国后凉置,治番禾县(今甘肃永昌县)。
①元建,在今北京市通县南三十五里仓上村。《元史·武宗纪》: 至大元年 (1308) 七月,“筑呼鹰台于漷州泽中,发军千五百人助其役”。即此。②一名景升台。在今湖北襄樊市东。《水经·沔水注》: “水南有
隋开皇五年 (585) 改光州置,治所在掖县(今山东莱州市)。大业初改为东莱郡。唐武德四年(621) 复为莱州。天宝元年 (742) 改东莱郡,乾元元年 (758) 复为莱州。辖境相当今山东莱州、莱阳
①北魏置,属代郡。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市西。孝昌中废。北齐复置,属长宁郡。北周废。②西魏改永宁县置,属义川郡。治所在今陕西宜川县东南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)改名咸宁县。③北周改泰平县置,属平阳郡。治所在今
①在今湖南澧县西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70澧州: 明月池 “在郡圃东。李群玉游息之地也”。②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。《水经·沅水注》: “沅水又东历临沅县西,为明月池、白璧湾。湾状半月,清潭镜澈。”③在今四川
在今四川小金县南山坡上。《清史稿·阿桂传》: 乾隆三十七年 (1772) 征金川,“阿桂克美都喇嘛寺,俯瞰美诺”。即此。四十五年(1780) 改为胜因寺。
即今山西汾西县西勍香镇。1945年冬晋冀鲁豫边区在此建立汾西县人民政府。
南朝梁天监六年 (507) 置,治所在南沙县 (今江苏常熟市西北五十里)。隋开皇九年 (589)废。南朝梁置,治南沙县(今江苏常熟市西北)。辖境约当今江苏省常熟市及昆山市西部分地。属南徐州。隋平陈废。
在今福建建阳市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7建阳县“考亭溪”条:“溪中沙汀涌现,如龙舌然,曰龙舌洲,朱子号为沧洲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