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头条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旧城

旧城

①即今河北辛集市东北旧城镇。为隋鹿城县治,唐至明为束鹿县治。《清一统志·保定府三》:束鹿故城,“《旧志》:明天启二年,滹沱河决城圮,移治县南圈头市(今辛集市东南新城镇)。故城在今县北三十五里,今有旧城集”。

②即今山东武城县驻地。民国时属恩县,有县丞驻此。


(1)集镇名。(1)在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西南部。属郑家河沿镇。人口 2240。隋至明初为衡水县治,故名。产小麦、玉米、棉花、蔬菜。有化工、制砖、玻璃、翻砂等厂。通公路。古迹有唐代宝云塔。(2)在河北省隆尧县城东部。属牛家桥乡。人口 2860。西汉广阿县治,唐昭庆县治。北宋改隆平县,大观二年(1108年)县治西迁,改名旧城。产小麦、玉米、棉花。有制砖、面粉加工等厂。冯南公路经此。(3)在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东南部。属城川苏木。人口840。蒙古语名“包日巴拉嘎素”,意为“灰色的城市”。因村东有西夏宥州古城遗址而得名。畜产牛、马、绵羊、山羊、骆驼。有养蚕、养蜂业。有公路通旗城。古迹有北魏长泽县、唐宥州古城遗址和比利时基督教堂遗址。(4)在云南省澄江县中部、金莲山西北麓。人口 2640。属右所镇。明正德十三年(1518年)县城建于此,至1542年迁出,故名。产烤烟、稻、小麦、蚕豆、油菜籽等。澄华公路经此。古迹有明建悬天阁、老营庙,清建东岳庙。(2)村名。在河北省武强县城西南部。属周家窝乡。人口570。西晋始为武强县治,北齐天保七年(556年)徙治今街关镇,故名旧城。产小麦、玉米、棉花。公路接307国道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洪都府

    元至正二十二年 (1362) 朱元璋改龙兴路置,为江西行省治。治所在今江西南昌、新建二县(今江西南昌市)。辖境相当今江西南昌、新建、丰城、进贤、奉新、靖安、武宁、修水等市县地。至正二十三年 (1363

  • 西洱河

    即今洱海。在云南大理市东。唐至清称西洱河,又作西洱海、洱河。《元混一方舆胜览》:“西洱河即叶榆水,源出邓川赕北山下,至喜洲界与点苍山合,号龙首;至赵州界与点苍山合,号龙尾。蒙氏于南北筑两关。”(1)即

  • 三都澳

    即今福建宁德市东三都镇。民国时有县佐驻此。在福建省宁德市东南部、三都岛与城澳半岛间。以三都岛得名。面积约40平方千米。为福建省北部东海沿岸的著名港湾。南、北两岸建有客货码头,万吨轮可自由进出。口门外为

  • 冬桃隘

    在今江西全南县西南冬桃岭上。《清一统志·赣州府二》:冬桃隘“在龙南县西南一百五十里冬桃岭上。路通连平、翁源、始兴。明万历中置营堡。崇祯初,移下历巡司驻此。本朝顺治初裁”。在今江西省全南县西南。明末移下

  • 南恩路

    元至元十三年 (1276) 改南恩州置,治所在阳江县 (今广东阳江市)。辖境相当今广东阳江、阳东、阳西、阳春等市县地。十九年 (1282) 复改为南恩州。元至元十三年(1276年)以南恩州改置,治阳江

  • 双庙子镇

    在今吉林德惠市南双庙子村。民国熊知白《东北县治纪要》吉林德惠县:“县属双庙子在乌海驿东北十二里。……为附近农村杂货食品料之供给市场。”在辽宁省昌图县东部。面积82.7平方千米。人口2.1万。镇人民政府

  • 崤底

    在今河南洛宁县西北。《后汉书· 光武帝纪》: 建武三年 (27),“冯异与赤眉战于崤底,大破之”。李贤注: “崤,山名; 底,阪也。一名嵚岑山,在今洛州永宁县西北。”

  • 劳谷

    亦作涝谷。在今陕西户县西南,涝水所出。《汉书·郊祀志》:宣帝时,“京师近县鄠,则有劳谷、五床山、……玉女祠”。又作潦谷。即今陕西省户县西南涝谷。《汉书·郊祀志》:鄠县有劳谷五床山祠。

  • 赤岸戍

    ①在今广东增城市西南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南海县:“有赤岸、紫石二戍。”《元和志》卷34南海县:赤岸戍“在县东百里”。②在今甘肃东乡族自治县西北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“大河又东径赤岸北,即河夹岸也。”

  • 孛罗埚

    亦名孛罗铺。明置,属盖州卫。即今辽宁大石桥市博洛镇。明《辽东志》卷1《盖州卫图》:卫东北有孛罗埚山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