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头条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松滋县

松滋县

①西晋置,属安丰郡。治所在今安徽霍邱县东十五里。隋开皇初废。唐武德四年 (621) 复置,属蓼州,七年 (624) 废。

②东晋侨置,属寻阳郡。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市东。《宋书· 州郡志》 松滋县: “江左流民寓寻阳,侨立安丰、松滋二郡,遥隶扬州,安帝省为松滋县。”南朝齐废。

③东晋咸康三年 (337) 侨置,属河东郡。治所在今湖北松滋县西北。明郭子章 《郡县释名》 湖广卷上: 松滋县 “秦名县为松滋,以兹方产赡松也”。可知以产赡松得名。《寰宇记》 卷 146荆州松滋县称: “ 《晋太康地志》: 咸康三年以松滋流户在荆土者松滋县。” 南朝宋属南河东郡。南齐属河东郡。隋属南郡。唐属江陵府。南宋绍兴间徙治瀼口 (今松滋县北三十六里老城镇)。元属中兴路。明属荆州府。民国初属湖北荆东道。1932年直属湖北省。1947年徙今松滋县 (今新江口镇)。


(1)古县名。(1)西晋初置,治今安徽省霍邱县东。属安丰郡。南朝齐改属北新蔡郡。隋废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复置,属蓼州。七年废。(2)东晋以江左流民侨立松滋郡,晋安帝改置为县。治今江西省九江市东。属寻阳郡。南朝宋元嘉十八年(441年)废。(2)古旧县名。东晋咸康三年(337年)侨置,治今湖北省松滋市老城西。属南郡。南朝宋属南河东郡,齐属河东郡,隋属南郡,唐属荆州,宋属江陵府,元属中兴路,明、清属荆州府。1932年迁治磨盘洲(磨市),1934年仍迁回老城。1947年迁治新江口镇。1995年撤销,改设松滋市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敦煌石室

    旧名莫高窟,俗名千佛洞。在今甘肃敦煌市东南三十里鸣沙山东麓。清光绪庚子 (1900) 王(圆录) 道士在扫除积沙时,发现一石室 (藏经洞),内藏书卷极富,从西凉建初元年 (405) 至北宋至道元年 (

  • 白陉

    一名孟门。在今河南辉县市西。为太行八陉之第三陉。即“孟门”。

  • 钟 (鍾) 陵桥

    元大德中建,在今江西进贤县东北五十五里钟陵乡。

  • 天梯山

    ①在今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连山县:天梯山在“县北百五十里。高险无草木,行者难若升天”。《清一统志·连山厅》:天梯山“在厅(西)北五十里。高数百丈,周百里。山势高险,无草木,行

  • 热振寺

    又作热正寺。北宋嘉祐二年 (1057) 建。在今西藏拉萨市林周县东北热振藏布北岸。为藏传佛教噶当派祖寺。

  • 疏 (疎) 山寺

    在今江西金溪县西五十里浒湾镇南。始建于唐中和二年 (882),原名白云寺。南唐昇元元年 (937) 改称疏山寺。

  • 鹿鸣津

    即白马津。在今河南滑县东北古黄河东岸。为黄河重要渡口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 黎阳县天桥津,“东岸有故城,险带长河,今城内有故台,尚谓之鹿鸣台,又谓之鹿鸣城。王玄谟自滑台走鹿鸣者也,济取名焉,故亦曰鹿鸣津

  • 狄沟

    即白沟。在今河南封丘县南。《左传·文公十一年》:“初,宋武公之世,鄋瞒伐宋。司徒皇父帅师御之。耏班御皇父充石,公子谷甥为右,司寇牛父驷乘,以败狄于长丘。”《续汉书·郡国志》 陈留郡封丘注:“《博物记》

  • 武州川水

    又作武周川水。即今山西左云县北之十里河, 东流至大同市南入御河。 《水经·㶟水注》:武州川水 “又东南流,水侧有石祇恒舍并诸窟室。……径平城县南,东流注如浑水”。

  • 四面山

    在今安徽太湖县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46安庆府:四面山“在太湖县北十五里。下有大中寺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6太湖县:四面山“山方而锐,四面如一”。在重庆市西南江津市南部,邻近贵州省。同名主峰海拔 170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