枋口堰
在今河南济源市东北三十里五龙口镇附近。秦时以枋木为门,以备蓄泄,故名枋口。三国魏典农中郎将司马孚重修,垒石结以为门,溉田甚众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孟州济源县: “有枋口堰,大和五年,节度使温造浚古渠,溉济源、河内、温、武陟田五千顷。”
在今河南省济源市东北五龙口,为沁水上堰水工程。相传秦时所筑,以枋木为门,故名。魏文帝时,河内典农司马孚重修,垒方石为门。唐、元亦曾修治,引沁水溉河内、济源、温县、武陟等县农田。
在今河南济源市东北三十里五龙口镇附近。秦时以枋木为门,以备蓄泄,故名枋口。三国魏典农中郎将司马孚重修,垒石结以为门,溉田甚众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孟州济源县: “有枋口堰,大和五年,节度使温造浚古渠,溉济源、河内、温、武陟田五千顷。”
在今河南省济源市东北五龙口,为沁水上堰水工程。相传秦时所筑,以枋木为门,故名。魏文帝时,河内典农司马孚重修,垒方石为门。唐、元亦曾修治,引沁水溉河内、济源、温县、武陟等县农田。
即今湖北罗田县东北僧塔寺镇。明、清置巡司于此。
金置,属邹平县。在今山东邹平县西北。蒙古宪宗二年 (1252) 改置济东县。
①在今广东东莞市南新湾镇南。近洋面,形势陡削,为船舶必经之地。清宣统《东莞县志》卷5山川:“自凤凰山至沙角山诸山, 皆有炮台。”②即今甘肃敦煌市南鸣沙山。《寰宇记》卷153燉煌县:“辛氏《三秦记》云:
①在今湖南绥宁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2绥宁县:西门河“在县(今寨市镇)西关外。其上源汇诸山溪之水, 自西南而东北出,达于会同县之洪江。一名小洪”。②在今贵州黄平县西北。即㵲阳河上源。《
北宋景德元年(1004)改宁边军置,治所在博野县(今河北蠡县)。天圣七年(1029)改为永宁军。北宋景德元年(1004年)改宁边军置,治博野县(今河北蠡县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省蠡县、博野县等地。天圣七年
即今山东寿光市东寒桥镇。1949—1953年为寿南县治。集镇名。在山东省寿光市中部偏南、弥河东岸。属洛城镇。人口1600。唐代立村。据传唐太宗东征时,部下路经弥河,时令初冬,惟有此地一段河水已结冰,人
北魏置,属襄城郡。治所即今河南唐河县。西魏为襄城郡治。隋属舂陵郡。唐贞观元年(627)废。开元十三年(725)复置,属唐州。天宝元年(742)改为泌阳县。古县名。北魏置,治今河南省唐河县。属襄城郡。隋
即今江西吉水县东北住岐乡。清同治《吉水县志》卷4:住岐市“在县北七十里”。
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西北。春秋时齐都临淄申门外之池。《左传》:文公十八年(前609),齐懿公“游于申池”。杜注:“齐南城西门名申门。齐城无池,唯此门左右有池,疑此则是。”懿公被害于申池。又襄公十八年(前
即今上海市松江县西南十五里张庄。清光绪《江苏全省舆图》:娄县西南有“张庄”。(1)在山西省平定县南部。面积155平方千米。人口4.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张庄,人口 2750。因姓氏得名。1949年属平定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