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头条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桃源县

桃源县

①五代闽龙启元年 (后唐长兴四年,933)升桃林场置,属泉州。治所即今福建永春县。闽永隆四年 (后晋天福七年,942) 改名永春县。

②北宋乾德元年 (963) 分武陵县置,属朗州。治所即今湖南桃源县。宋本 《寰宇记》 卷118桃源县: “以桃源为名。” 乾道初属常德府。元元贞元年 (1295) 升为桃源州。明洪武二年 (1369) 复改桃源县。民国初属湖南辰沅道。1922年直属湖南省。

③明洪武初改桃园县置,属淮安府。治所即今江苏泗阳县西南六里城厢镇。1914年为避免与湖南桃源县重名,改名泗阳县。


(1)古县名。五代闽龙启元年(933年)升桃林场置,治今福建省永春县。属泉州。永隆四年(942年)改名永春县。(2)古旧县名。明洪武初以桃园县改名,治今江苏省泗阳县西南废黄河南岸旧泗阳(城厢)。属淮安府。1914年因与湖南省桃源县重名,改名泗阳县。(3)今县名。在湖南省西北部、沅江下游,雪峰、武陵二山余脉间。属常德市。面积4458平方千米。人口97.3万。辖15镇、26乡。县人民政府驻漳江镇。北宋乾德元年(963年,一说二年)析武陵县置桃源县,以相传武陵山桃花源得名。《大明一统志》桃源县:“以其地有桃花源,故名。”《大清一统志》常德府山川:桃源山“在桃源县西南三十里,有桃源洞。相传即陶潜所记桃花源也”。治今漳江镇。初属朗州,大中祥符年间属鼎州。南宋乾道元年(1165年)属常德府。元元贞元年(1295年)升州,属常德路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复为县,属常德府。1914年属武陵道,1916年属辰沅道,1922年直属省。1949年属常澧专区,1950年属常德专区,1968年属常德地区,1988年属常德市。地处湘西山地向洞庭湖平原过渡地带,形成低山、丘陵、平原兼有地貌。沅江及支流大杨溪、夷望溪、白洋河、延溪、陬溪等分布县境南北。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。主产稻、甘薯、棉花,并产油菜籽、茶叶、苎麻、花生。农副产品以猪、鱼、家禽、湘莲著称。特产延泉黑猪、三阳鸡。林产有松、杉、南竹、油茶、油桐等。矿产有钨、金、金刚石、磷、锌、铜、黄铁矿、重晶石、硅石等。工业有机械、化肥、纺织、采金、酿造、印刷、日用瓷、石雕、食品加工、建材等。传统产品陬市桂花糖、漆河德字粉、桃源石雕久负盛名,砚石为国内名产。公路有319国道、常永等干线经此。水路循沅江上溯沅陵、洪江,下通洞庭湖。名胜古迹有桃花源、渔父祠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夷洲

    即今琉球群岛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吴主传》:黄龙二年(230),“遣将军卫温、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……但得夷洲数千人还”。即今台湾省本岛。自汉至南朝见有此称。隋时改称“流求”。《后汉书·东夷传

  • 白公堤

    在今浙江杭州市城区。唐长庆二年(822)刺史白居易浚湖时筑。雍正《西湖志》卷7:白公堤在“钱塘门外石函桥北至余杭门”。故址当今环城西路。

  • 地州

    北宋崇宁五年(1106)置,治所在今广西南丹县西南吾隘乡那地村。大观元年(1107)废,后复置。元属庆远南丹安抚司。明洪武元年(1368)改置那地州。北宋崇宁五年(1106年)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

  • 祭城

    在今河南长垣县东北。《续汉书·郡国志》:长垣县 “有祭城”。

  • 盘古山

    ①亦名盘固山。即今江西会昌县西南盘古嶂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32赣州: 盘古山 “在会昌县西南一百里。山形如世俗所画盘古,故名”。②即盘石。在今河南泌阳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1泌阳县 “铜山” 条下:

  • 嘉鱼县

    五代南唐保大十一年 (953) 置,属鄂州。治所在鲇渎镇 (即今湖北嘉鱼县)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66鄂州: “其地有鱼岳山,兼取南有嘉鱼之义。” 元属武昌路。明属武昌府。民国初属湖北江汉道。1932年直

  • 包港寨

    宋置,在今江苏丹阳市东南七十里。明洪武二年(1369)置巡司于此。宋置,在今江苏省丹阳市东。明、清置巡检司于此。

  • 大赵镇

    北宋置,属邯郸县。即今河北邯郸县东十五里代召镇。

  • 谷阳镇

    北魏太和中于谷阳城置,即今安徽固镇县。寻置阳平郡。

  • 黄阳县

    即莫阳县。治所在今广东阳春市西南。《晋书·地理志》 作黄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