桐城
福建泉州市的别称。因筑城时环城皆植刺桐,故号桐城。
又作刺桐城。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别称。因城内多植刺桐树,故名。
福建泉州市的别称。因筑城时环城皆植刺桐,故号桐城。
又作刺桐城。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别称。因城内多植刺桐树,故名。
亦作身毒、欣都、印毒、印都信度、胫笃。即今印度。《元朝秘史》 卷13: “初命巴剌追回回王扎剌 (勒) 丁并蔑力克王,追过申河,直至欣都思种地面。根寻不见回来,却将欣都思边城百姓的驼羊都虏了。”
即今陕西宝鸡县西北贾村镇。清乾隆 《重修凤翔府志》 卷2 《市镇》: 贾村镇在宝鸡县 (今宝鸡市) “东北二十里”。在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东部。面积36平方千米。人口2.8万。镇人民政府驻贾村,人口38
即上阳。在今河南三门峡市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陕县:“北虢在大阳。”古邑名。春秋晋邑。在今山西省平陆县西南。因处大河之阳,故名。晋败茅戎于大阳,即此。
唐南诏置,属拓东节度。治所即今云南玉溪市。宋大理属善阐府。元改新兴州。大理前期置,治今云南省玉溪市,属善阐府。蒙古宪宗时改置千户,元至元十三年(1276年)改名新兴州。
在今陕西横山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7米脂县: 银州关在 “县西九十里。上有古城,亦曰银城关。成化七年,余子俊言,延绥西路旧守土门、太兔鹘等堡,并未守铁鞭、锁地、五谷、黑城子、银城关等城,俱宋时防守夏
汉长安九市之一。《类编长安志》卷4载:交道亭市“在便桥东”。当在今陕西西安市西三桥镇一带。
北宋乾德二年 (964) 置,为银监,属宜州。治所在今广西南丹县东南大厂镇新州。后废。北宋乾德二年(964年)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东南高峰坳(新州)。
元至元十六年 (1279) 改罗共赕置,属丽江路。治所在今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南二十五里衙门村。彝语 “蒗稽” 为叶可食用的灌木,彝族常用以和荞粑吃,因当地盛产蒗稽面得名。明洪武十五年(1382) 属北
旧名汉祖渡。又名冶坂城。在今河南孟县西南三十五里。《魏书·太宗纪》:泰常八年(423),“造浮桥于冶坂津”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 引《魏土地记》:“冶坂城旧名汉祖渡,城险固,南临孟津。”
亦名龙冈山、营山。在今四川大足县西三里。《明一统志》卷69重庆府:石龙冈山“在大足县西一十里。其山环拱, 山脊折纹若龙鳞然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