桑墟镇
即今江苏沭阳县北桑墟乡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2沭阳县: 桑墟镇 “在县北四十里。以近桑墟湖而名”。
在江苏省沭阳县北部。面积53平方千米。人口4.9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桑墟,人口3100。镇以驻地名。因驻地在原古桑墟湖畔,以此为名;明称桑墟铺,后简称今名。1949年为桑墟乡,1958年改公社,1983年复乡,2000年置镇。产小麦、玉米、稻、大豆、棉花等。蚕桑业较发达。有缫丝、扎染、机械等厂。沭海公路经此。
即今江苏沭阳县北桑墟乡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2沭阳县: 桑墟镇 “在县北四十里。以近桑墟湖而名”。
在江苏省沭阳县北部。面积53平方千米。人口4.9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桑墟,人口3100。镇以驻地名。因驻地在原古桑墟湖畔,以此为名;明称桑墟铺,后简称今名。1949年为桑墟乡,1958年改公社,1983年复乡,2000年置镇。产小麦、玉米、稻、大豆、棉花等。蚕桑业较发达。有缫丝、扎染、机械等厂。沭海公路经此。
即章城门。又称章门。汉长安城西面南头第一门。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雁秋门村东南二里。《三辅旧事》载:“章门亦曰光华门。”
即今云南泸水县东南五十二里老窝白族乡。清乾隆时设土千总驻守。该地四面环山,地形如窝,故名。
在今安徽东至县北尧渡河岸。《寰宇记》卷105建德县:“印石在县西北五里历水岸。石壁峻拔。旧传许旌阳逐蛟至此,岸崩。其石崩处,屹然成壁,印石而去。其石印篆文,圆若马蹄迹。”《方舆纪要》卷27建德县:石印
当在今蒙古国西南西戈壁省境。《汉书·李广传》附李陵传:天汉二年(前99),贰师将率大军伐匈奴,武帝召陵,陵“愿得自当一队,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,毋令专乡贰师军”。
北周宣政元年(578)置,治所在汲郡(今河南浚县西南淇门渡)。隋开皇初郡废,大业初改为汲郡。唐武德元年(618)复置卫州。贞观元年(627)移治汲县(今卫辉市)。天宝元年(742)改为汲郡,乾元元年(
在今河南固始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0固始县 “青峰岭” 条下: “又县北七十里有蓼城冈,或以为古蓼国城盖在此。”
在今湖北安陆市北四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7安陆县: 蔽山 “山如屏嶂,遮蔽南北,其阴即应山县界”。
又作连口。即今江苏涟水县。《南齐书·魏虏传》: “虏遣军袭涟口,东海太守郑延祉弃西城走,东城犹固守。”又作连口。在今江苏省涟水县东,古涟水入淮之口。为北东海郡治。北魏太和四年(480年)元泰攻宋,出兵
北宋置,属新建县。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南松湖镇。(1)古镇名。在今江西省丰城市北。北宋属洪州。后废。(2)今镇名。在江西省新建县南部、锦江两岸。面积90平方千米。人口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松湖街,镇区人口 3
北宋至道三年(997)置,为至道十五路之一。治所在桂州(今广西桂林市)。辖境相当今广西壮族自治区、海南省及广东雷州半岛。元初废入湖广行中书省。又作广西路。北宋端拱元年(988年)分广南路置,治桂州(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