梵宗寺
①俗称北大庙。在今内蒙古翁牛特旗 (乌丹镇) 北八里。始建于清乾隆八年 (1743),乾隆二十年 (1755) 竣工。为汉式建筑的藏传佛教寺院。由山门、正殿、东西配殿、关帝殿和经卷殿组成。殿内多彩绘图案、壁画。寺院规模较大,保存完好。
②即塔尔寺。在今青海湟中县西南隅塔山中。《清一统志·西宁府二》: 梵宗寺 “旧名塔尔寺,为喇嘛所居。本朝康熙间赐净土津梁扁额,乾隆十四年敕重建,赐名法海寺,又赐今名”。
①俗称北大庙。在今内蒙古翁牛特旗 (乌丹镇) 北八里。始建于清乾隆八年 (1743),乾隆二十年 (1755) 竣工。为汉式建筑的藏传佛教寺院。由山门、正殿、东西配殿、关帝殿和经卷殿组成。殿内多彩绘图案、壁画。寺院规模较大,保存完好。
②即塔尔寺。在今青海湟中县西南隅塔山中。《清一统志·西宁府二》: 梵宗寺 “旧名塔尔寺,为喇嘛所居。本朝康熙间赐净土津梁扁额,乾隆十四年敕重建,赐名法海寺,又赐今名”。
即今安徽宿松县南一百十里程营乡境内归林村。因南临长江,西邻湖北,历为兵家必争之地。明置巡司于此。
在今湖北襄樊市东北。西晋陆机《辨亡论上》:“魏氏尝藉战胜之威,率百万之师,浮邓塞之舟。”《水经·淯水注》:“浊水又东径邓塞北,即邓城东南小山也。方俗名之为邓塞。昔孙文台破黄祖于其下。浊水东流注于淯。淯
在今山西运城市西南。明初将元代在盐池所设地紫泉、会明二场合并,称西场。民国初并入解池场。
亦名徐杭山、徐侯山。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北。《吴越春秋·夫差内传》: “越王乃葬吴王以礼,于秦余杭山卑犹。” 《清一统志·苏州府》: 夫差墓“在长洲县西北卑犹山”。即“秦余杭山”。
南宋置,在今广西柳城县西南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12柳州: “涌珠泉在柳城县之西七十里洛好市。” 即此。明置洛好镇巡司。
亦名对锦山。在今黑龙江省富锦市南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富锦县: “南: 对锦山。”
1913年改乌什厅置,属新疆阿克苏道。治所即今新疆乌什县。清乾隆《西域同文志》卷3:“回语,乌什,即乌赤,盖山石突出之谓。城居山上,故名。”1930年属阿克苏行政区,后直属新疆省。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
即今四川自贡市东南新店镇。民国 《富顺县志》 卷3: 新店铺 “北距县七十里”。
唐武后圣历元年 (698) 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建。初称振国 (一作震国),先天二年 (713),唐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、渤海郡王、忽汗州都督,改称渤海。初都今吉林敦化市敖东城,天宝末年(755)
北宋熙宁七年 (1074) 降南川县置,属渝州。在今四川綦江县綦江北岸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80南平军: 南川镇 “旧怀化军南川县,熙宁九年置南平军后废为镇。绍兴二十六年,准朝旨将本镇移税务在大綦市收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