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头条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武乡县

武乡县

①西晋置,属上党郡。治所在今山西榆社县北三十里社城镇。《晋书·石勒载记》: “石勒字世龙……上党武乡羯人也。” 北魏延和二年 (433) 改为乡县。唐武则天时改乡县复置武乡县,属潞州。治所在今山西武乡县东十里故县乡。神龙元年 (705) 复为乡县,后又改为武乡县。《资治通鉴》: 唐会昌三年(843) 刘稹叛,其党 “康良佺守武乡”。北宋太平兴国三年 (978) 属威胜军。金天会六年 (1128) 属沁州。蒙古至元三年 (1266) 废,后复置武乡县,仍属沁州。民国初属山西冀宁道。1930年直属山西省。1947年移治段村 (今武乡县)。

②北魏延昌元年 (512) 置,属褒中郡。治所在今陕西汉中市东北武乡镇。北周天和元年 (566) 改名白云县。

③北魏孝昌二年 (526) 改华阴县置,为华州治。治所即今陕西大荔县。西魏为同州、武乡郡治。隋大业三年 (607) 改为冯翊县。


(1)古县名。(1)本武乡,在今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。属褒中郡。蜀汉诸葛亮受封武乡侯,即此。北魏延昌元年(512年)置县。北周天和元年(566年)改名白云县。(2)西魏改华阴县置,治今陕西省大荔县。为武乡郡治。隋大业三年(607年)改名冯翊县。(2)今县名。在山西省东南部、太行山西麓。属长治市。面积 1610 平方千米。人口20.8万。辖5镇、9乡。县人民政府驻丰州镇。因境内武山、武乡水得名。《水经注·浊漳水》:“涅水又东南,武乡水会焉。水源出武山,西南径武乡县故城西。”《名胜志》:武乡县“以武乡水为名”。战国魏涅邑。西汉置涅县,治今武乡县西北故城。属上党郡。西晋泰始年间分涅县置武乡县,治今榆社县北社城。十六国后赵于县置武乡郡,北魏延和二年(433年)改名乡郡;武乡县改称乡县,属并州。永安二年(529年)涅县改名阳城县,北魏于此置南垣州,不久改为丰州,北齐改为戎州,北周废。隋开皇三年(583年)废乡郡,乡县属上党郡。开皇十八年阳城县改名甲水县。大业元年(605年)撤甲水县并入铜鞮县和乡县。唐武德三年(620年)析武乡县、铜鞮县复置甲水县。武德九年废甲水县。贞观十七年(643年)乡县属潞州。武周天授元年(690年)加“”字,为武乡县,治今武乡县东。唐神龙元年(705年)复为乡县,寻又改为武乡县。北宋太平兴国二年(977年)改属威胜军。金属沁州。蒙古至元三年(1266年)省入铜鞮县,后复置。元、明、清皆属沁州。1914年属冀宁道,1927年直属山西省。1940年析为武乡、武西两县,1945年并为武乡县。1947年迁至今县。1949年属长治专区,1958年与榆社县合并,1959年两县再次分治,武乡县属晋东南专区。1985年属长治市。地处太行、太岳两山之间。浊漳北源、涅河、马牧河、洪水河流经境内。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。农产以谷子、玉米、高粱、小麦为主,盛产党参。矿产有煤、铁、铝土、硫黄、油页岩、石膏等。工业有煤炭、电力、化工、建材、冶金、机械等。太焦铁路和208国道、榆长公路经此。名胜古迹和纪念地有石勒寨遗址、八路军太行纪念馆、八路军总司令部砖壁旧址、八路军总司令部王家峪旧址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紫陀

    亦名子夺、解冻。即今西藏洛隆县驻地孜托。藏语意为锤形放牧地。清徐瀛 《西征日记》: 自洛龙宗七十里过铁塘,“又三十里至紫陀” 即此。

  • 两垭山

    在今四川平武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3龙安府平武县:两垭山“在府东北七十里。山岭分峙两垭,路通青川、广、昭等处”。

  • 江村墟

    即今广东广州市北江高镇。明于此置慕德里巡司。清为江村圩。1938年被侵华日军所毁,1944年复建,取江村、高塘两圩之首字,改名江高镇。

  • 长轩岭

    在今湖北黄陂县北。《清一统志·汉阳府》:长轩岭“在黄陂县北五十五里。其南五里有短轩岭”。长轩岭镇即以此为名。

  • 交川郡

    唐天宝元年(742)改松州置,治所在嘉诚县(今四川松潘县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松潘县及黑水县部分地。乾元元年(758)复改为松州。

  • 元结墓

    在今河南鲁山县北二十六里泉上村北青条岭下。元结(723—772)字次山,号漫郎、聱叟。曾避乱入猗玗洞,因号猗玗子。河南(今洛阳)人。少居鲁山商余山。唐代著名文学家。曾任右金吾兵曹参军、摄监察御史、道州

  • 趵突泉

    在今山东济南城西门外趵突泉公园内。《水经·济水注》: 泺水 “出历城县故城西南。泉源上奋,水涌若轮”。即指趵突泉。宋曾巩 《齐州二堂记》: “历城之西有泉涌出,高或数尺,人名之曰趵突之泉,其注而北,则

  • 䍧柯县

    即牂柯县。 治所在今贵州黄平县西北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 䍧柯郡: “䍧柯县, 带郡。”

  • 钟 (鐘) 楼

    ①在今北京市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鼓楼北。旧址为元代万宁寺中心阁。明永乐十八年(1420) 建,后毁于火。清乾隆十年 (1745) 重建。高约33米,全部改为砖石结构。楼内悬永乐年间铸的大铜钟一口。②在今

  • 麻尔岳木岭

    即今西藏仲巴县西境之马牧木拉。《清一统志·西藏》 麻尔岳木岭: “在卓书特部落西二百八十九里,即冈底斯山向南之支干,岭南为藏之西界,岭北为阿里之东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