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头条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武安镇

武安镇

①在今山西阳城县东北。《清一统志·泽州府》: 武安镇“在沁水县东一百三十五里”。

②即今湖北南漳县东南三十八里武安镇。清有把总驻守。


(1)在河北省武安市东部。市人民政府驻地。面积41.5平方千米。人口8.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武安,人口8.1万。隋徙武安县治于此,后历为县治。1951年设城关镇,1958年改公社,1980年复镇,1987年改今名。1988年起为武安市治。产小麦、玉米、蔬菜、谷子、棉花。有机械、冶金、化肥、纺织、服装、印刷、食品等厂。邯长、邯郸环行铁路及309国道、邢都、武邑等公路经此。纪念地有武安烈士陵园。古迹有宋代舍利塔、明代城隍庙。(2)在福建省长泰县西南部、龙津溪下游西岸。县人民政府驻地。面积99平方千米。人口5.2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武安,人口1.3万。五代南唐保大末以来,历为县治。1949年设乡,1958年改公社,1984年复乡,1985年置镇。商业繁荣。工业有农机、制砖、陶瓷等。有直通漳州、泉州、厦门班车,龙津溪航运可达郭坑、石码。古迹有宋、元开凿的龙泉、义泉、状元泉等古井。(3)在山东省郓城县西南部。面积90.4平方千米。人口5.9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武安,人口 2460。该村原名金店(建村时间待考),明嘉靖年间宋氏自郓邑城内武安街迁此,改村名武安寨。清康熙年间成集,改称武安集。建国后简称武安。1949年分属郓城县五区和六区,1952年分属六、七、八区。1958年初分属武安乡、王老虎乡、五界首王楼乡和郭庄乡,同年秋属武安公社。1983年改建为武安镇。2001年五界首乡并入。华营河、三干河、鄄郓河流经。主产小麦、玉米、大豆、棉花,特产板皮、青猾皮。有农机修造、特铸、面粉、砖瓦等厂及建筑队、运输队等。220国道经此。武安有革命烈士碑,飞集有“万人堌堆”。(4)在湖北省南漳县东部。面积398平方千米。人口11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武镇,人口 2480。鄂西北历史名镇。秦昭襄王二十九年(前278年),大将白起屯兵于此,因战功封为武安君,镇名源此。1949年属武安堰区。1956年置武安镇。1984年刘集、沭浴公社、清河农场部分地域划入。2001年刘集镇、安集镇并入。蛮河经境。主产蔬菜,并产稻、小麦、棉花、油料。有机械、轻纺、日用化工、铸造、电器、酿酒、皮革等厂。麻球为地方名产。为县东部农副、轻工产品集散地。随南、九安、武刘公路经此。有抗日名将张自忠的衣冠冢及张公祠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花溪

    即今四川洪雅县西南之花溪河,为青衣江支流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46嘉定府:花溪“在洪雅县西南,出芦山郡界。《旧经》云:葛洪尝隐此溪,南有岩洞,即丹灶之所,有仙人像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2洪雅县:花溪在“县西

  • 孔城镇

    北宋置,属桐城县。即今安徽桐城县东二十里孔城镇。在安徽省桐城市东部。面积87.8平方千米。人口5.1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孔城,人口6280。传三国吴将吕蒙筑城于此,又当东北诸山水汇聚南下的水运孔道,故名。

  • 金窟山

    在今江西金溪县东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29抚州: 金窟山 “在金溪县东。前有金窟,又有仙人麻鞋迹,宛然而存”。《清一统志·抚州府一》: 金窟山“高三百丈,周十五里,与银山相连。中有石窦,乃旧日采金之所”。

  • 献县

    明洪武八年 (1375) 改献州置,属河间府。治所即今河北献县。民国初属直隶津海道。1928年直属河北省。在河北省东南部。属沧州市。面积1191平方千米。人口56.6万。辖4镇、13乡。县人民政府驻乐

  • 蔺州

    唐元和初置,属泸州都督府。治所在今四川古蔺县。北宋乾德二年 (964) 废。唐元和元年(806年)置,治今四川省古蔺县。以境内蔺草丛生,故名。北宋废。

  • 十二连城

    ①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黄河南岸十二连古城。为隋、唐榆林县及胜州故址。②在今河南潢川县东三十里。清同治《河南通志》卷52:“后唐朱全忠以军四十万攻淮南, 屯光州,筑城十二,刺史柴再用严守备,城得免。故

  • 苇冲寨

    在今湖南吉首市西南,乾州西南六十里。山势险峻,径路崎岖,苗民屡凭险为固。清严如熤《苗疆险要考》谓“乾隆初年,苇冲苗尝出劫高岩河粮船即此”。

  • 猗氏

    春秋晋地,战国属魏。在今山西临猗县南铁匠营村。有盐池。《孔丛子·陈士义篇》 云鲁人猗顿在此以盐致富之术,“乃适西河,大畜牛羊于猗氏之南,十年之间,其滋息不可计,资拟王公,驰名天下”。西汉置猗氏县。古邑

  • 拂云 (雲) 祠

    即拂云堆神祠。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南敖陶窑子古城。《元和志》 卷4: “先是 (唐) 朔方军北与突厥以河为界,河北岸有拂云堆神祠,突厥将入寇,必先诣祠祭酹求福,因牧马料兵而后渡河。”景云二年 (711)

  • 阿巴和加麻札[墓]

    俗称和卓坟。在今新疆喀什市东北十里。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(1694),是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阿巴和加的陵墓。后迭经改建、扩建,规模宏大。祠内埋葬着阿巴和加一家五代共七十二人,坟墓层叠环列。墓祠全部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