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头条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永和县

永和县

①隋开皇十八年(598)改临河县置,属隰州。治所在今山西永和县西南三十五里。《元和志》卷12永和县:“以县西永和关为名。”大业初属龙泉郡。唐属隰州。武德二年(619)移治仙芝谷西(即今永和县), 为东和州治。贞观元年(627)改属隰州。民国初属山西河东道。1928年直属山西省。

②辽统和二十二年(1004)置,属榆州。治所在今辽宁市葫芦岛市西北。金废。

③北宋天圣七年(1029)以避真宗山陵名改永定县置,属相州。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县东四十里。熙宁七年(1074)废。


(1)古县名。(1)北宋天圣七年(1029年)改永定县置,治今河南省安阳市东。属相州。熙宁七年(1074年)废。(2)辽统和二十二年(1004年)置,治今辽宁省葫芦岛市西北。属锦州。金废。(2)今县名。在山西省西南部、黄河东岸、吕梁山西麓,西邻陕西省。属临汾市。面积 1212 平方千米。人口6.3万。辖2镇、5乡。县人民政府驻芝河镇。以县西永和关为名,取“永履和乐”之意。西汉置狐浐县(今县西南三十五里),属河东郡。东汉废。三国魏初复置狐浐县,属平阳郡。北魏太延二年(436年)废,北齐后主时于其城置永和镇。北齐武平元年(570年)置临河郡及临河县,属汾州。隋开皇初废临河郡,十八年(598年)改临河县为永和县,属龙泉郡。唐武德二年(619年)永和县自狐浐县故治迁至仙芝谷(即今县城),六年又分置楼山县,贞观元年(627年)并楼山县入永和县,属隰州。北宋、金、元、明、清因之。1914年属河东道、1927年直属山西省。1949年属临汾专区,1954年属晋南专区。1958年并入吕梁县。1961年恢复永和县,属晋南专区。1967年属晋南地区,1970年属临汾地区。2000年属临汾市。地处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,黄河、芝河、桑壁河流经境内。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。农产以小麦、玉米、谷子、高粱、棉花、油料作物为主,盛产红枣。矿产有煤、膨润土等。工业有煤炭、电力、化工、机械、酿酒、食品、建材等。永隰公路经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石篆山摩崖石刻

    在今四川大足县西南五十里石桌乡石篆山上。为儒、释、道三教摩崖造像群。始刻于北宋元祐二年(1087)。主要集中在子母殿、千佛崖两处。子母殿有九龛,佛教造像有毗卢佛、文殊、普贤等,儒家造像有孔子,道教造像

  • 通宝山

    在今甘肃礼县西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9巩昌府西和县: 通宝山,“ 《志》 云: 在县西百四十里。四山环合,二水萦流,有清泉自岩窦飞落,如玉绳云”。

  • 平城侯国

    西汉置,属北海郡。治所在今山东昌邑市东南四十里。元朔元年(前128)封河间献王子礼为平城侯。建始二年(前31)封胶东顷王子邑为侯国于此。东汉省。西汉建始二年(前31年)封胶东顷王子邑置,在今山东省昌邑

  • 玉夺三巴桥

    在今西藏拉萨市中心。唐时建。上盖绿色琉璃瓦,汉称琉璃桥。藏语“玉夺”意为玉石,“三巴”意为桥。由此西行二里,即至布达拉宫。

  • 大石铺

    ①即今四川合川市西北大石镇。清嘉庆《四川通志》卷89合州:大石铺“在州北五十里”。②即今四川蓬溪县西南大石镇。清嘉庆《四川通志》卷89蓬溪县:大石铺“在县西四十里”。

  • 三萼山

    即今浙江象山县东南大目洋中之三岳山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1庆元府:三萼山“在象山县南海中六十里。其山有三峰,春时三峰之上杂花开发,绮丽可观,因以为名”。古岛名。又称三仙岛。即今浙江省象山县东南海中三岳山。

  • 叉光镇

    亦名汊沽港,即今天津市武清县西南三十六里汊沽港乡。清乾隆《武清县志》图:南有叉光。

  • 乌思

    元、明对今西藏前藏地区的译称。《元史·百官志三》 载:元宣政院依西藏地理建制,分为乌思、藏、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。明沿元制,分为乌思、藏及俄力思。乌思即前藏,约当今拉萨辖区、山南地区、那曲地区南部及林芝

  • 黄莽山

    在今湖南郴州市南。《续资治通鉴》: 北宋庆历六年 (1046),瑶民 “遁入郴州黄莽山,由赵峒转入英、韶州界,依山自保,时出抄掠”。古山名。在今湖南省郴州市南。北宋庆历六年(1046年),桂阳蛮遁入郴

  • 新洲市

    ①即今湖北新洲县。清光绪 《湖北全省分图》: 黄冈县北有新洲市。清光绪 《湖北全省分图》:黄冈县北有新洲市。民国 《湖北通志》 卷33黄冈县: 新洲市 “在县北百十五里”。1951年建新洲县于此。②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