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头条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汉水

汉水

①即嘉陵江。在今四川东部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广汉郡刚氐道:“涪水出徼外,南至垫江入汉,过郡二, 行千六十九里。”东汉许慎《说文解字》:“涪水出广汉刚邑(氐)道徼外,南入汉。”

②亦名汉川水。即今四川汉源县西北之流沙河。《寰宇记》卷77汉源县:汉水“在县西一百二十里。从和姑镇山谷中经界,至通望县入大渡河。不通舟船。每至春冬,有瘴气生,中人为疟疾”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黎州守御千户所:“西南有汉水,源出飞越山之仙人洞,亦曰流沙河,下流至试剑山,入大渡河。”

③在今四川乐山市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46嘉定府:汉水“汉成帝时得古磬十六枚于汉水之滨”。嘉庆《四川通志》卷17犍为县:汉水“在县东北一百八十里犍为坝。一名宝磬川。……按《州志》:得磬处即犍为坝,距州十里”。

④即今贵州西部乌江上源三岔河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犍为郡汉阳:“山闟谷,汉水所出,东至鄨入延。”《水经·延江水注》:“延水又与汉水合,水出犍为汉阳道山闟谷,王莽之新通也。东至鄨邑入延江水也。”《水经注疏》谓“今黔西州之沙河,东流入乌江, 当即汉水也”。

⑤一称汉江。长江最大支流。源出今陕西省西南部宁强县北之嶓冢山。亦曰东汉水。初名漾水。《尚书·禹贡》:“嶓冢导漾,东流为汉。”即此。又见于《山海经·西山经》:“又西三百二十里, 曰嶓冢之山,汉水出焉,而东南流注于沔。”东南流经陕西省南部、湖北省西北部和中部,在武汉市入长江,长1532公里。


又称汉江。长江最长支流。初名漾水。《尚书·禹贡》:“嶓冢导漾,东流为汉。”《诗·谷风》:“滔滔江、汉,南国之纪。”《尚书·禹贡》:“江、汉朝宗于海。”《资治通鉴》:五代晋天福六年(941年),安从进以襄州叛,“以高行周知襄州行府事。诏荆南、湖南共讨襄州。高从诲遣都指挥使李端将水军数千至南津,楚王希范遣天策都军使张少敌将战舰百五十艘入汉江助行周”,即此。上源玉带河出陕西省西南部宁强县,东流到勉县东与褒河汇合后称汉水。东南流经陕西省南部、湖北省西北部和中部,在武汉市入长江,长 1532 千米,流域面积16.88万平方千米,均为长江诸支流之冠。多年平均流量 1820 米3/秒。湖北省襄樊市以下河段亦称襄水、襄江、襄河。有褒河、丹江、唐河、白河、堵河等支流。汛期洪水常和长江洪峰相遇,旧时常泛滥成灾。建国后建有杜家台分洪工程、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、汉北大型排涝工程,以及黄龙滩、石泉、安康等水电站。全流域建有大中型水库150余座。自陕西省洋县以下可通航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阳谷

    春秋时齐邑。在今山东平阴县西南。《春秋》:僖公三年(前657),“齐侯、宋公、江人、黄人会于阳谷”。《国语·齐语》:桓公“大朝诸侯于阳谷”。皆此。

  • 得胜口

    亦作香胜口。即今河北廊坊市东南七十六里得胜口乡。清乾隆 《东安县志》 卷2村庄: 西南路“得胜口离城四十五里”。在山西省大同市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边境。长城要口之一。明嘉靖十八年(1539年)筑得胜堡,

  • 良渚镇

    即今浙江余杭市西四十八里良渚镇。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,1936年首先发现于此,即名良渚文化。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中部。面积46.3平方千米。人口3.8万。镇人民政府驻良渚,人口 3000。宋

  • 圣人道

    古道路名。在今陕西志丹县东。《寰宇记》卷37保安军:“圣人道在军城东七里,从蕃部末��家族来,经军界一百五里,入敷政县界,即赫连勃勃起自夏台入长安时,平山谷开此道,土人呼为

  • 小门岭

    在今江西临川市北。《明一统志》卷54抚州府:小门岭“在府城北六十里。世传王、郭二仙寻浮丘经此。上有三仙行祠”。

  • 黑龙江将军

    又称瑷珲将军。清康熙二十二年(1683) 析宁古塔将军地置,治所在旧瑷珲城 (今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东南黑龙江东岸),次年移治新瑷珲城 (今黑龙江省黑河市南爱辉镇)。二十九年(1690) 移治墨尔根城

  • 金刚台 (臺) 山

    ①在今安徽金寨县西北,与河南商城县接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0商城县: 金刚台山在“县南三十里。旧名石额山,延袤六十余里,双峰高峙,上有风洞、龙井。宋绍兴初,义师首领张昂结砦于此,以御金人。绍熙初,筑石

  • 谢公岩

    在今湖北省襄樊市西南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60襄阳府: 谢公岩 “在府治西南五里。昔谢希逸游此。故名”。上有仙人洞。其草经冬不萎,可避寒。洞旁有宋、明摩岩石刻。

  • 河南等路行中书省

    元至元十年 (1273) 置,治所在襄阳县 (今湖北襄樊市汉水南襄阳城)。寻废。

  • 阳沔

    即今四川梓潼县东北七十里演武乡。一说在县北。《华阳国志·大同志》:太安元年(302),河间王颙遣督护博西征讨李特,“博次梓潼,……为特所破于阳沔”。即此。在今四川省梓潼县北。西晋永宁二年(302年)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