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头条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汝南郡

汝南郡

①西汉高帝四年(前203)置,治所在上蔡县(今河南上蔡县西南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颍河、淮河之间,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,安徽茨河、西淝河以西、淮河以北地区。东汉徙治平舆县(今河南平舆县北)。三国魏徙治新息县(即今河南息县)。东晋移治悬瓠城(即今河南汝南县)。南朝宋泰始中为司州治。北魏皇兴中为豫州治。隋开皇初废。大业三年(607)改蔡州复置。唐武德初改为豫州。天宝元年(742)又改为汝南郡。乾元元年(758)改为豫州。

②东晋咸和中侨置,属郢州。治所在涂口(今湖北武昌县西金口镇)。太元时改置汝南县。

③北魏太和十九年(495)置,为东豫州治。治所在南新息县(今河南息县)。隋开皇初废。

④北魏永安元年(528)置,属广州。治所在符垒城(今河南宝丰县西北三十四里大营镇)。北齐天保七年(556)废。

⑤又作南汝南郡。南朝宋侨置,属司州。治所在湖北安陆市东北吉阳城。西魏改为董城郡。


(1)西汉高祖四年(前203年)置,治上蔡县(今河南上蔡县西南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颍河、淮河间,京广铁路线西侧以东及安徽省茨河、西肥河以西,淮河以北地区。东汉移治平舆县(今河南平舆县北)。其后治所屡迁,辖境渐小。东晋移治悬瓠城(今河南汝南县),隋开皇初废。大业和唐天宝、至德时又曾改蔡州、豫州为汝南郡。(2)东晋咸和中置,治涂口(今湖北武汉市江夏区东)。属荆州。后降为县。(3)北魏太和十九年(495年)置,治南新息县(今河南息县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息县。隋开皇初废。(4)北魏永安二年(529年)侨置,治今河南省宝丰县西北。北齐天保七年(556年)废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三姑石

    在今福建武夷山市西南武夷一曲。明《八闽通志》卷6《地理志·山川》 崇安县:三姑石“三峰并峙。相传秦时有三女游于此,因化为石”。实则以形似为名。

  • 辄兴县

    西汉置,属沛郡。治所当在今江苏睢宁县境。东汉废。

  • 留楚集

    即今河北饶阳县东南二十五里留楚乡。为通武强县孔道。清乾隆 《饶阳县志》 卷上市廛: 东路有 “留楚”。

  • 仰忠亭

    在今广东新兴县城南。《清一统志·肇庆府》:仰忠亭“在新兴县南百步。宋绍兴中,胡铨谪官新州,寓居于此。淳熙中,州守王揆即其旧址作亭, 名曰仰忠”。

  • 贞昌县

    即浈昌县。治所即今广东南雄县。《舆地纪胜》卷93南雄州:昌水“贞、昌二水合流,故县曰真昌。后以国讳改曰保昌”。

  • 宿嵬山

    在今河北万全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8万全都司万全右卫 “西阳河” 条下: “永乐二十一年征阿鲁台,次西阳河,次上庄堡,遣将追之于宿嵬山。” 即此。

  • 长兴堡

    即今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北长兴镇。《清一统志·松桃厅》:长兴堡“在厅北六十里,界接湖南永绥厅,又西六十里与四川秀山县分界,为楚蜀之襟喉”。

  • 鉏任

    春秋许地。在今河南许昌县境。《左传》:成公四年 (前587),“郑伯伐许,取鉏任、泠敦之田”。

  • 新丁部

    又名仁地部、仁的部。宋大理置,属石城郡。在今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东北五里雨布村。《元史·地理志》 仁德府: “其部曰仲扎溢源,后乌蛮之裔新丁夺而有之。至四世孙,因其祖名新丁,以为部号。” 元改仁德府

  • 四海

    ①指中国四周的“海域”。《尚书·禹贡》:“四海会同。”本为泛称之词,九州之外,即为四海。《礼记·祭义》 具体提到东海、西海、南海和北海,不过对举而言,没有确指海域。后人因文求实,直以四海为环绕中国四周